●孙秸在给孩子们上课 通讯员王俊香 摄 记者 任琦
“旌旗飘战鼓擂,三声炮响,天波府转来了精忠报国杨家儿郎,众将士齐奋勇舍己北上,为的是保大宋百姓安康……”2015年,孙秸登上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表演秦腔选段《穆桂英挂帅》,她说传承戏曲是她义不容辞的使命。
从少年懵懂到睿智成熟,从普通职工到政协委员,一路走来高低起伏的境遇,无一不激励着孙秸在戏曲传承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戏曲之美扎根心底 孙秸是子长市能源建设服务中心的一名职工,从小她就对唱歌跳舞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上学时也一直担任班里的文艺委员,阳光乐观的性格,加上可爱俊秀的脸庞,让孙秸在一群孩子中间有着很高的人气。
那时候,孙秸家还住在发展相对落后,信息又闭塞的县城偏远地方,一年到头也看不到从外面来的新奇景象。
直到有一天在县城的舞台上,孙秸第一次看到专业的戏曲表演,瞬间就被吸引。“当时觉得很好奇,也感觉表演很精彩,后来上学的日子里,是没机会接触到戏曲的,直到考上省艺校,学了戏曲表演,才真正感受和领略到戏曲的魅力。”孙秸说,学习戏曲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许就得重复练习百次千次,在大多数人眼中,学习戏曲对一个孩子来说太苦了,她的父母也不例外。可作为红都儿女,孙秸的身上自然也流淌着对梦想执着追求永不言弃的血液。
在省艺校四年的求学时间里,孙秸师从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兰鱼、马友仙等名师。通过日复一日勤奋刻苦的学习,孙秸在文化课和业务课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而在老师们眼中,她俨然成了学习戏曲综合能力很强的代表之一。“回想起来,我很感激那段时光,尽管练功很苦,但我的意志力却得到了很好的磨练,同时能得到老师们的认可也让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孙秸告诉记者,那时热爱戏曲的火种已在她心中点燃,而她似乎也找到了人生的奋斗方向。
此后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孙秸先后参加了全国中等艺术学校戏曲教学大赛唱腔赛、全国《梨园杯》戏曲大奖赛、陕西省首届“最美民间歌手”等比赛,并获得西部片区一等奖,戏曲大奖赛银奖、“最美民间歌手”全省十强等荣誉。
后来在央视的舞台上,她更是用自己原生态的唱法将戏曲秦腔和陕北民歌带到了全国观众面前。归来后,孙秸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将自己热爱的戏曲艺术带向更多的舞台,让戏曲之美滋养她走过的每一片土地。
戏曲进校园,点亮学子心灯
近日,孙秸走进宝塔区第一小学,为孩子们手把手教授戏曲,只见她唱得委婉动听,身段轻盈绰约,眼神生动流转,孩子们也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从2016年到现在,孙秸利用工作之余,已经坚持给孩子们进校园讲戏、教戏整整6个年头了。
“我觉得戏曲是一种特别高雅的艺术,我们老师也说戏曲很好,我就让我妈妈给我报了戏曲。上课时孙老师讲得很好,有很多重点,我们都跟着做,我非常喜欢这个戏曲班,我以后还会继续学。”宝塔区第一小学学生吕悦然说。
“戏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年轻人的接力,他们既是戏曲文化蓬勃发展的基石,也是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未来的摆渡者。”2020年在担任子长市政协委员后,孙秸对于戏曲传承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在此后的两会期间,她先后提出《关于加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建议》《关于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等,不断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而这些建议也很快就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复落实。
“收到孙秸委员的相关建议后,我们高度重视,一是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普及非遗知识,进一步培养校区师生、社区居民,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二是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专题活动,并在全市多个文化广场广泛开展了85次常态化演出;三是近几年举办了煎饼、剪纸、唢呐,还有道情等各种培训30多期,受训人员1166人。”子长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亚莉说,“截至目前,我市共有非遗项目59项,其中国家级的一项,省级4项,市级11项,县级43项,建立了唢呐、道情、剪纸三个非遗传习所,今后我们会继续加大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关于大力推进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提案,我希望能使人人都成为传承者,我们的民间艺术更多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在传承的过程中,口口相传人走技失,这种状况是我们不太想看到的。我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同样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更多的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本土的非常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孙秸说。
“为了更好地弘扬戏曲这项传统文化,我们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让戏曲走进音乐课堂,课堂上,老师们根据教材关于戏曲的教学内容,通过了解创作背景、赏析经典剧目等形式,让孩子从小了解戏曲文化,激发他们学习戏曲的兴趣,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宝塔区第一小学教务主任韩蓓蓓说,“其次我们着眼于第二课堂,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了戏曲社团,孙老师担任我们学校戏曲社团的专业老师,孩子们这段时间跟着孙老师学习戏曲的唱、念、做、打、舞等基本技能,打开了孩子们学习戏曲的‘心门’。后期我们学校将和孙老师共同努力,搭建更多更大的平台,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戏曲、走进戏曲,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不仅让戏曲走进校园,还要让戏曲在校园。”
努力让戏曲“破圈”获得更多可能
2016年,孙秸筹备成立了孙秸戏曲非遗工作室,公益推进传统文化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曲及陕北民歌、红歌进校园活动,并先后走进市县镇近30余所学校及企业,走进课堂聆听学习师生、职工达5万余人。2022年,在戏曲非遗工作室基础上孙秸又成立了延安市青少年宫戏曲非遗传习所,努力让戏曲“破圈”获得更多可能。
据孙秸介绍,传习所承载了介绍、收集、挖掘、整理延安地区散落的各个戏曲剧种种类,比如:宜川蒲剧、黄陵、洛川秦腔,黄龙豫剧、子长道情等各大剧种在陕北地区的发展、传承谱系和主要戏曲作品,以及近年演出获奖情况。其次,传习所可以教学戏曲表演,把戏曲古典服装、配饰、道具进行展示陈列让走进传习所学习的人们直观感受、了解、体验中国传统戏曲之美,同时还可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秦腔”到“新秦腔”的发展史。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的艺术,是活的文化,戏曲艺人既是戏曲表演的主体,也是戏曲传承的主体。带着这样的信念,孙秸开始利用她日常午休的时间,教起了青少年宫幼儿园的老师们传统戏曲的唱腔、念白和服饰等内容,同时她还在传习所义务给幼儿园的孩子们讲解戏曲元素,让他们体验服装道具,以此真正来感受戏曲人物的魅力。
“孙老师的教学活动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我们对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多一些帮助和指导,也让小朋友们能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青少年宫幼儿园老师张莉说。
同样正在学习中的老师郝星宇说:“现在幼儿园的小孩儿还没接触到戏曲,跟着孙老师学习后,我们可以给幼儿普及和教授一些简单的动作,以及让他们欣赏一些优秀的戏曲,让他们也认识到戏曲是很美的,未来有机会把这样的文化传承下去。”
“为了做好非遗保护工作,今年开始,我们开设了特色戏曲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孙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让所有老师对戏曲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也让老师们在日后的教学中能将戏曲文化更好地融入进去奠定了基础。”青少年宫幼儿园保教主任曹秀华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一定努力建言献策,继续写好提案,履行好政协委员职责,借助政协这个大平台,密切联系群众,了解和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为群众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戏曲爱好者,我将会一直坚持传承戏曲艺术,努力成为不断前行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孙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