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本好书,就似春季看花开、夏季盼风来、秋季追落叶、冬季念团圆一般,总能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给你带来不同的感悟。
当我漫步在乡下的阡陌之中,看着已经开垦过的土地上被犁拉过的痕迹时,总能想起那个在夕阳之下,唱着“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深一脚浅一脚走在归家路上的佝偻老人。村里的吆喝声音依旧此起彼伏,可老人身边只有一头老牛相伴。
每个人都在活着,但是如何活着,或者说是怎么样才算活着,余华在《活着》里给了我们答案——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是啊,哪个人的人生不叫做人生,哪个人的生活又不叫做生活呢?
每每读起余华的《活着》,都能带给我十足的震撼。他直面时代,却又不仅仅直面时代。他将时代复现,给你刻画出一个自然的故事,并且跌宕起伏的情节之下,总会觉得荒诞却又是那么恰如其分。“福贵”便是在那样时代下的一个苦命人,十分朴素的名字,却是上一世纪人们对于自己孩子最淳朴的祝愿。福贵的一生是丰富的,但也是无奈的。年少花光家产,家道中落,父亲离世。之后虽然生活艰苦,但是苦中作乐,在渐入佳境的时日又被迫卷入战争,摸爬滚打回到家乡却又是在中年时期白发人送黑发人。老年按理来说理应到了享清福的时间,却又是经历了丧女、丧婿、丧妻以及丧孙之痛。这一路的颠沛流离,终究也是没有换来一个美好的结局。可是福贵依旧活着,哪怕佝偻着腰孤身一人,他仍然在接受无常的命运之后坚强地活着。
余华在自序里说道:“回首往事有时就像是翻阅陈旧的日历,昔日曾经出现的欢乐和痛苦的时光成为了同样的颜色,在泛黄的纸上字迹都是一样的黯淡,使人难以区分。”这就是人生之路,但是经历往往比回忆有力。就像我现在再度回忆起当时第一次手捧《活着》时那样,我感叹于封面的设计,黑色之中透漏一丝血红,这算是代表着张扬的生命也能在暗无天日的日子里肆意生长吗?或许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见解,但读完这本书,你会觉得,原来生命如此之脆弱,可生命又如此之顽强。这本书的内容并不矛盾,因为脆弱的生命之下,昏暗的生活之中,福贵就是坚强地活了下来。
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都会经历磨难。都曾像福贵那般忍受孤独,会悲痛、会彷徨。但我们需要呐喊。因为生命的底色并不是黑色,一如《活着》那个封面一般。我们自身是鲜红的,面对黑暗,我们需要坚强。困境和痛苦并不是我们堕落的理由,我们会被它绊倒,但绝对不会一蹶不振。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为了守卫自己的捕猎成果,与鲨鱼抗争,直至抱着一具枯骨回到家中。虽然说他失败了,但是他的坚忍的意志和不屈的灵魂却无不在彰显着自我尊严。是啊,桑地亚哥这般活着,他也面对昏暗的生活,他也孤苦无依,可是他还活着。
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那个时代下的人们,都表现出了超人般的意志和无所穷尽的力量,难道不是吗?福贵是万千普通民众中的一员,或许会是你我他。在如今时代里,我们更应该笑对生活。
因为《活着》,我开始更好地活着,他治愈了我自己的精神内耗。因为福贵,让我知道了我们或许要的并不是完美的人生,我们需要的是故事,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步一个脚印的故事。因为余华,我知道了悲苦的人生遭遇并不是糟粕,也可以是生命中的养分,我们会在一次次的磨砺之中获得成长,学会像福贵一样感悟生活。
活着便会创造出无数的奇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生活,努力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陕西理工大学 贾国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