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11日
“星星之火”,燎原祖国“蓝色国土”
——海军延安舰与延安市扎实开展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新闻调查
  《人民海军》报记者王汉唐通讯员 王健
  当黑夜被黎明划破,一轮红日跃出清波荡漾的延河,把延安照得通亮。聚在山梁上的人们敞开洪亮的嗓子,昂首唱起信天游:“宝塔山山高高,延河水水清清,信天游唱了一年又一年,咱百姓年年都唱朗格格的东方红……”
  此时此刻,千里之外,南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延安舰,正劈波斩浪行驶在南海某海域。晨风吹拂鲜艳的八一军旗,海浪轻轻拍打着舰舷,官兵们精神焕发,即将开启新一天的工作。
  延安,中国革命圣地,双拥运动的源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延安舰,最新型的“万吨大驱”,人民海军勇闯深蓝的利剑,维护祖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的保障。一城,一舰,从历史中走来,向复兴而去,他们之间,被一条精神纽带紧紧连接着。
  精神纽带
  在延安舰通道里,一幅题为《延安颂》的油画引人注目。画面中,宝塔山岿然伫立,延水桥跨两岸,红紫色的云彩延伸到天边,朝阳照在宝塔和桥洞上金光闪闪、熠熠生辉……通透、朴实、神圣,画作中的延安散发着磅礴的力量,带领人们穿越时空,回到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
  初登延安舰,陕西籍战士高澎(延安人)就被这幅油画吸引住了。而令他更加没想到的是,第一次政治教育,部门政委讲的便是“延安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也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作为敌后战场的指挥中枢,这里是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政治指导中心,是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的总后方。持久的全面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原点,领导中国人民由敌后战场走向最终胜利……”高澎听得仔细、记得认真。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延安舰的兵,就要有英雄城的英雄气。
  这同样也是延安舰全体官兵的共识。作为入列一年多的“青春之舰”,这群年轻舰员一开始对延安舰的认知都是“0”。很多人会认为“0”很轻,延安舰的官兵们却说“0”很重,而且是那种前所未有的重,因为延安这座城市,给了他们一种奋斗前行的自觉。
  从“0”出发,需要勇气,更需要格局。赶路是必须的,而且这是一次不断加速的赶路。舰长单东晖说,他要带着大家体验一下“高考冲刺”的感觉。 

  新舰员是海选出来的精兵强将,底子显然不差。但现在的要求是:从“0”分快速提升到“100”分,形成作战能力。除集中培训“大餐”外,单东晖天天提供“餐前甜点”:互助帮学,你问我答,实时抽考相关专业知识。
  从“0”出发,曾让个别舰员有点“心怯气短”。有的人自我安慰:“咱们是新单位,没什么压力,前一两次考不好可以理解。”
  “一艘舰,从来都不只代表着自己,它的背后,是一座城、一城人的期待,这一点,从舰艇命名那一刻便已开始。”单东晖决定,给全体官兵打一针“强心剂”。他找来《东方红》《保卫黄河》等发源于延安的革命歌曲,在舰艇广播播放,组织官兵业余时间观看电视剧《保卫延安》,为的是让大家固牢“城舰一体”的认识。
  “以前翻阅地图,对延安的概念很模糊。后来,在耳濡目染中,我慢慢对这座城市和它经历的故事感同身受。”对海部门少校副部门长张轶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的,是那次线上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
  “把直径约1尺的榆树砍倒,将靠近根的树干截下2米长,锯成两半,将树心掏出10厘米宽的洞;然后合起来,箍上几道铁条,再在腰部钻一个引火的小眼,这就是土地革命时期西北红军使用过的重火器——榆木炮。”在线上解说员的讲解中,官兵们了解到这样一段历史。
  “有了延安精神,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一样从‘0’开始的我们,又有什么好怕的!”对海部门少校副部门长张轶的一番话,“点燃”了自己,也带动了战友。
  刚入列时,延安舰围绕“体系作战中我们能发挥什么样的效能”展开了广泛讨论,他们深入思考、勇于尝试,总结出不少战法训法,唯独主炮系统进展不大。曾经,张轶一度觉得自己落后了,也常常感到担忧。后来,他带领官兵潜心钻研,对主炮系统进行研究改进,缩短了主炮攻击时间。在几次协同演练中,主炮兵们常常能在关键时刻打出致命一击。
  王吉杰原本是南标467船的电机兵,听说有机会去“万吨大驱”服役,他立马报了名。接舰、试航、全训……如愿来到新单位,王吉杰忙得不可开交,把婚期推迟了2次。
  彼时,延安舰入列的消息并未公开,网络上也搜索不到它的痕迹。王吉杰的未婚妻毕德峣每天打五六个电话,运气好一个月才能打通一次。她问:“你究竟在忙啥?”王吉杰把自己航渡途中画的铅笔画发给妻子,宝塔山、杨家岭、枣园……足有十几张,“想你了我就画画,想我了你就看看这些画!”
  直到延安舰首度公开报道,毕德峣才读懂了这份婉约的浪漫。“新婚旅行,我们去延安好不好,去看看你画中的那个地方。”毕德峣的这条短信,王吉杰一直置顶。
  真情传递
  六年级学生侯华喆没想到,海军叔叔的大船,比自己脑袋里想象的大得多。
  前不久,延安舰和对口援建的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频连线。“我们舰满载排水量1万多吨,可以搭载直升机;这是我们的主炮,它射速高、精度准、威力大。”官兵们逐一介绍各式舰载装备,一个个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惊叹和羡慕。
  “未来,孩子们可以在学校里看到延安舰的光电模型。”舰政委李健告诉记者,用不了多久,延安舰援建的国防教育室就将落地。同时,他们将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机制,为每名学子完善援助档案,将定向帮扶落实落细。
  “海军叔叔,我想为你们唱首歌。”屏幕那头,一个孩子站了起来,只见他脸上挂着灿烂的微笑。
  “这个孩子曾是我们学校的特困生,住在李渠镇朱家沟村,一家人都患有慢性疾病,治疗费用不菲。”该校老师介绍,这几年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他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这个大家眼里“比牛还倔”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梦想:穿上军装,保护美丽的家园。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首歌……”延安舰机电部门上尉动力分队长杨兆豪用手帮着打节拍,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多年以后,一个略显青涩的青年留着板寸头、胸戴大红花,登上了延安舰的舷梯……
  救济家庭特殊困难教师、捐发英模画像展板和舰艇模型,互授“荣誉市民”“荣誉舰员”,开展“点亮信仰灯火”集体理论学习、“窑洞里的读书人”读书实践活动……自延安舰与延安市政府签订双拥共建协议书后,像这样的交流活动还有很多。
  去年10月16日,正在驻训的延安舰官兵军容严整,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式。有些不同的是,他们联系延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城舰共学二十大、军民同心跟党走”学习活动,与延安市八一敬老院的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军相约一起,收看大会盛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延安是双拥运动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顽强的革命精神,我们局将持续发扬好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打造体现时代特征、富有特色的‘城舰共建’品牌,谱写新时代双拥工作新篇章。”
  “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生逢其时,作为延安舰舰员,我们倍感荣光。”
  …………
  交流学习心得,共话使命担当,一城一舰,因一个共同的理想,走得越来越近。
  在海军,与延安这座“圣地”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不只是延安舰:延安希望小学,是海军参谋部援建的首批国家希望小学,双方每年都举行交流互访活动,这份军民鱼水情,一传就是27年;2021年夏天,南部战区海军某电子对抗旅邀请来自延安的20多名“小战友”到部队驻地参观见学,爱国爱军、精武强能的种子,在一个个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进军营、上战舰,保卫万里海防线……”正如歌词中写的那样,这些年来,“城舰共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延安人、延安城和延安舰之间的“亲密度”越刷越高。
  昨天今天
  上舰后不久,对历史颇感兴趣的大学生士兵熊叶飞便有一个惊奇地发现:延安城和延安舰,早在80多年前就曾在历史中“同框”。
  1938年的延安,全国各地的爱国人士、知识分子纷纷齐聚于此,民族抗战运动的烈焰烧得正旺;千里之外的长江中游,老延安舰的前身永绩舰,受命参加武汉保卫战,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解放战争中,永绩舰搁浅长江,后经修复并入人民海军,命名为延安舰。
  “老延安舰服役后,参加了收复沿海诸岛的战争,为捍卫新中国、培养新生的人民海军水兵建立了不小的功勋,还曾在上世纪60年代著名爱国主义电影《甲午风云》中‘扮演’致远舰。荧幕中的民族英雄邓世昌,正是在老延安舰上喊出了那句惊天动地的‘撞沉吉野’。”对于这段历史,熊叶飞深有感触。
  然而,令当时不少人没想到的是,这次参演电影,几乎是老延安舰留给大家最后的“波纹”。由于装备性能落后,没过多久,它被改装成靶船,用自己的“粉身碎骨”铺就了人民海军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向深蓝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延安这座城市,和老延安舰一样,也迎来了新的历史任务。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曾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发一回洪水满沟泥,真是种啥啥不活。”延安市志丹县赵沟门村村民杨秀峰的话,道出了环境的恶劣和人们的无奈。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从白于山区到黄河沿岸,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电子商务……黄土高原的山山峁峁间,一幅决战贫困的生动图景徐徐展开。
  终于,时间来到2019年5月7日,随着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行列,延安200多万老区人民踏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这是延安发展史上的一次跨越。
  那些年,曾任南部战区海军扶贫工作队队长的延安舰机电部门政委施磊,对延安格外关注。在他的眼里,这艘尚未入列的延安舰,也正在经历一场同等级别“脱胎换骨”。
  缺经验,缺人手,缺时间,对舰艇战斗力的高标准却“超乎自己想象”……刚到厂家,施磊便意识到,这次接舰,他将要和官兵们书写“万吨大驱”的崭新历史。
  为了提高工作质效,施磊和部门长带领官兵们研究技术图纸、说明书,跟着厂家工人钻舱底、排线路、做笔记,还和大家一起研究工程软件,学习使用智能操控平台,绘制出机电系统综合组网运行图,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新突破……
  延安城,这座城的历史需要传承;延安舰,这艘舰的历史正在创造。面对崭新的时代课题,他们携手共进,书写新的历史,以双拥共建凝聚强大合力,为强国强军注入不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