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钟敬之(1910—1998),浙江嵊县人。戏剧家、电影艺术家、舞台美术家。著有《大众文库电影》《延安鲁艺》《延安十年戏剧图集》《人民电影初程纪迹》等。
到延安前
钟敬之1910年5月5日生于浙江嵊县。1925年到上海中华书局当学徒,开始接触进步书刊,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成为工会活动的积极分子,并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大革命失败后,钟敬之离开中华书局,曾考取杭州国立艺专的雕塑系,但因为无力支付学费未能入学。1927年秋,他考入了半工半读的上海劳动大学中学部,后转入本科学习。1928年起与同学余致力(徐懋庸)、姚禹玄(张庚)等人一起组织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艺术社团,出杂志、办画展、巡回演出,开始了最初的艺术生涯。1931年失学后,应聘到山东曲阜第二师范任美术教员。不久因九一八事变后参加组织抗日示威被迫离职回上海。此后一边在出版社做编辑和书刊装帧设计工作,一边业余从事文学和戏剧活动。1933年他编译出版了《苏俄底文学》,介绍新兴的苏联文学和艺术,后被查禁。从1933年起,钟敬之参与了当时左翼戏剧界演出的《娜拉》《钦差大臣》和《复活》等话剧的舞台美术工作。后来,他又与张庚等人组织了戏剧生活社,与应云卫等人组织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上海星期试验小剧场等戏剧组织,开展左翼戏剧活动,担任舞台美术工作。1934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5年转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延安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钟敬之回到家乡,组织工厂工人和学校师生巡回演出抗日戏剧。后来他辗转到西北,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做了一段时间的戏剧教员之后,终于在1938年2月到了延安,与张庚、崔嵬等人一起投入了鲁迅艺术学院的筹建工作。1938年4月鲁艺正式开学,钟敬之担任戏剧系教师,负责舞台美术方面的教学,并兼管演出及组织等工作。
1938年夏,为纪念抗战一周年,延安组织抗战戏剧节,鲁艺演出了改编京剧《松花江上》,钟敬之尝试将现代舞台美术的观念应用于传统戏曲舞台,有效地烘托了舞台的戏剧性效果,受到好评。同年8月1日,鲁艺组织了实验剧团,钟敬之担任剧务科长。1939年2月他在鲁艺的油印刊物《戏剧工作》上发表了《舞台照明的汽灯试用》一文,总结自己的舞台美术实践经验。在新歌剧《军民进行曲》的演出中,他又在舞台设计理念和灯光运用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用带有明显装饰色彩的艺术和灯光效果营造出独特的戏剧氛围。后来在《九·一八前后》(又称《流民三千万》)和《秋瑾》两剧中也都有创新。同年10月钟敬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6月,鲁艺举办部队文艺干部训练班,钟敬之曾去讲舞台美术。7月15日,鲁艺成立了美术工场(创作研究室),钟敬之担任主任并进行了不少美术创作。他雕塑的八路军小战士胸像是最早表现革命军人的雕塑作品。他还分别制作了列宁与斯大林、毛泽东与朱德侧面像的石刻纪念像章。其中列宁与斯大林的一枚像章和由凌子风制作的毛主席像章后来大量复制,在根据地广泛流传,这是我国最早的革命领袖的像章。这一时期他还完成了刘志丹陵墓的设计。
1941年,他主持了鲁艺美术工场首届美展。10月6日调任实验剧团主任,先后担任了苏联话剧《铁甲列车》和十三幕十四场大型话剧《带枪的人》的舞台设计。在延安期间,钟敬之先后为近三十部戏剧进行了舞台美术设计和装置工作。他还参加了为召开中国共产党七大而建造的延安中央大礼堂的建筑设计和内部装饰设计工作。1945年1月13日,边区群英大会召开,由于钟敬之在戏剧、宣传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荣获陕甘宁边区甲等模范文化工作者奖。
1945年抗战胜利,延安的大部分文艺工作者奔赴新解放区。9月20日,钟敬之参加由艾青率领的鲁艺华北文艺工作团前往张家口,后工作团并入华北地区联合大学,他在该校任教,并在那里参与工作团和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联合排演的歌剧《白毛女》,1946年元旦在张家口人民剧院上演。
1946年夏,在周恩来的关怀鼓励下,延安电影制片厂成立,钟敬之被调任延安电影制片厂负责人,他参加了根据地第一部艺术片《边区劳动英雄》(未完成)的摄制工作,并在其中任美工师兼制片主任。1947年,延安电影制片厂工作结束,钟敬之与程默、凌子风等组建西北电影工学队,任队长。
离开延安后
1947年10月24日,钟敬之与成荫携带已拍摄的素材,率工学队自晋西北兴县出发,辗转赴东北兴山的东北电影制片厂,任该厂艺术处副处长。
1949年4月,钟敬之作为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代表接管南京和上海地区的电影产业和机构,任华东军管会文化部文艺处副处长。同年11月参加组建上海电影制片厂并担任副厂长。
1953年,钟敬之被调入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参与拟定《发展我国电影事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随中国电影工作者代表团赴苏联、东德、捷克等国访问,回国后负责编辑两册《访问苏联电影事业资料汇编》。1955年筹建北京电影学院,担任筹建领导小组的召集人,学院成立并于同年9月1日正式开学后,先后担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全面主持学院的日常工作,后曾任顾问。
“文革”结束后,1978年钟敬之撰写了文献纪录片《延安岁月》的拍摄提纲,该片反映了党中央在陕北和延安的十三年革命历史。1983年后编写《延安鲁艺——我党创办的一所艺术学校》(文物出版社出版)和《延安十年戏剧图集》等书,对电影史和戏剧史研究起到重要作用。1985年当选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五届主席团委员。
钟敬之曾担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中国延安文艺学会顾问。1996年获“夏衍电影荣誉奖”。
1998年1月15日,钟敬之在北京病逝,享年八十八岁。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