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甘肃庆阳长庆油田工作那会儿,常常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上看到师银笙写的散文,喜爱得不得了,便从报纸上剪下来,贴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反复研读,反复琢磨。觉得他的散文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寓意深刻,简直字字珠玑、篇篇典范。当时,我只知道他是延安日报社的总编辑,是个大文人,但还不认识他。
有一次,我回到延安后,想给报社编辑部投稿。当时没有电脑,不能发邮件,更没有微信,所以只能将自己的手写稿件送往报社。
当我第一次来到延安日报社大门前的时候,站在门口,犹豫不决。因为我不知道该把稿件送到哪里。就在这时候,一位在报社印刷厂工作邻居阿姨正巧从报社大门里出来。她看到我之后,问我来这里干什么。我回答说:“我想给《延安日报》投一篇稿,但不知道编辑部在哪里。”
听了我的话后,她告诉了我编辑部所在的位置。随后又问我:“你写的是什么稿子?”我说是散文。她说:“你认识编辑部的人吗?”我说不认识。她说:“我给你介绍一个人,他是专门写散文的。”于是,这位阿姨就把我领到师银笙的办公室。
就这样,我意外结识了银笙老师;就这样,我的第一篇散文《春雨》发表在了《延安日报》上。作品的初次发表,使我写作的信心大增。后来,远在外地的我又通过邮寄信件的方式给《延安日报》投了好几篇稿子,结果都被采用了。
后来,我跟银笙老师越来越熟。结婚休假那年,我又一次去报社投稿。在银笙老师的办公室,他问我结婚了没有,我说刚结婚不久。他又问我家在延安吗?我说在延安。银笙老师说:“你家离这里不远吧?”我说:“不远。”他说:“我下午下班之后去你家一下。”我喜出望外,离开报社后赶紧回家,将这件事告诉父母。
黄昏时,银笙老师果然来到我家。他将一对枕巾送给我,作为给我的新婚礼物。与他一同前来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高建群,一个是杨葆铭。银笙老师给我介绍了二位,并对我说:“他们是杨家岭文艺副刊的编辑,我有时忙,不是一直在报社,你要是有稿子的话,就将稿件交给他们。”
由于我在外地工作,不能与银笙老师经常见面,我们只能通过书信联系。书信中,银笙老师在百忙之中仍不忘指导我写作,叮嘱我多读书,读好书,尤其要读名著。当时我不太理解银笙老师的这些话,若干年后,我才明白读经典名著是多么重要,多么受益匪浅。
后来,我从油田调回延安,进了银行工作。本应该多向老师学习文学与写作方面的知识,却为了生存,主攻了金融,淡漠了文学与写作。因此,也与银笙老师渐行渐远。
尽管这样,每次遇见银笙老师,他都不忘叮嘱我不要放弃写作。他说:“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读书写作都是有益处的。”他甚至还常常在我的新浪博客上为我的作品点赞留言。
年前,惊闻银笙老师去世,很是伤感。回忆曾经与银笙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深感老师的平易近人。老师已经仙去,但他的音容笑貌就像他优美的散文一样,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