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月亮,无论河岸湖际,总要抬首望望,看那被古人倾注万千情感的桂魄,寻那一抹熏醉游人的皎月。
那年在泉城济南的大明湖畔,见莹莹一抷明月映在湖面上,清风兴波,衬得那月色更加盈满起来。云纱似乎很厚,将时隐时现的湖月遮蔽得朦胧万分。此刻我正站在石栏前,不远处就能望得到历下亭,八角重檐上红柱翠瓦,此刻全部染成绛紫色。
夏风的温度随晚间水汽而显著下降,从栏杆的缝隙涌进裤脚,吹开因为汗液微微黏附在皮肤上的轻薄短衫。眼前是大片荷塘,月夜荷塘里的月亮,悠悠晃晃,那么清,那么净,那么润泽,好似这世上万物都无以名状。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叶海田田,不自觉想起了驻足荷塘的朱自清先生。此刻仿佛和他一起弥望,一起听一曲奏鸣的月光。轻嗅渗入心尖的淡淡荷香,像被奔涌在地下千万年的冷泉洗浴,濯尽尘土泥污,滤尽苦楚酸涩。
月亮静静的,深蕴万种情思。楼后一片漆黑里,有大片的蒲草芦苇,蓊郁葱茏的排排垂杨,就这么静静地和她一起在历史的时间中沉睡。
远处长亭曲桥的金灯明晃晃地点亮起来。月榭花台,人影绰绰。如果站在那里,月光还能寻得见吗?商业街那样繁华,热闹的叫卖声、南来北往游客的交谈声此起彼伏,只有孤独的明月静静地高挂空中。此时此刻,又有多少人能选择驻足仰观,欣赏她一泻千里的清辉?
远远近近的光影,星星点点地散在湖面上。秋意阑珊,棹舟泊岸。仿佛看见一小鬟掀起青帐,左手挑灯,右手扶一女子下船。云髻花裳,娉婷姽婳,晏晏欢笑,那是“兴尽晚回舟”的李清照吗?
数年后,她与赵明诚金石为盟,琴瑟和鸣。而京城与汴京两地相隔,长时不见徒增愁苦,楼上的远信没法传递,是鸿雁在云鱼在水,是恨绵绵里的惆怅。这些思念与惆怅,最终化作了篇篇流传千古的名词佳句。
丈夫质衣铺中,与她携手走进相国寺求购碑文,节衣缩食,收字集画,夜里双双挑灯,看那值二十万铜钱的《牡丹图》。
政变使她不得不回到青州,在那里有她生命里最平淡幸福的十年,是她最愿意追寻的时光。
命运怎么可能让那明月在晏山清江上长久朗照。流年偷换,当金兵浩浩荡荡泅河渡水,焚烧沿路,李清照和丈夫一起带着珍藏的书卷一路奔逃。生死关头,他们拟定丢弃行李的顺序:“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赵明诚暴疾而去,无常世事让月再难圆,戚戚冷冷留李清照孑然一身。“三杯两盏淡酒,怎敌晚来风急?”床榻冰冷,长夜难眠,她在无尽的黑暗与困顿中苦苦寻找,寻找少女时代大明湖畔明亮纯粹的月,寻找与丈夫醉心金石之夜空中的朗月。
“得之艰,失之易!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多舛的命运里,我们是沧海一粟,萍海浮沉。或许我们能做的只有再寻到那古今同望的明月,寄托夙愿,相信美满被世人永久铭记,遗憾在时空彼岸永久弥补。
离开湖岸的时候,葱葱竹林深处有人歌唱,歌声空灵,充满温情。走近时发现一位老先生和夫人站在长亭旁石台上,老先生手里举着相机,满含笑意,拍摄站在石墙前歌唱的妻子。
老先生挪了挪角度:“我找找月亮,和你一起拍进来。”
老太太一曲歌罢,我上前询问:“婆婆,您刚刚唱的歌真好听,这歌叫什么名字?”
“谢谢你,我刚唱的是……”
“《月之故乡》。”两人异口同声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