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29日
城市“更新” 让百姓日子越过越舒服
韩韫超
  前段时间,“外卖小哥一通电话,154个单元换号牌”的新闻上了热搜——北京一位外卖小哥曾因某小区社区太大、楼号不清、送餐时找起来费劲,向市民热线反映情况。最近,他再到这个小区送餐时,发现楼门、楼身上都装了新号牌。
  规范小区楼宇号牌,只是城市更新中的小细节。城市更新不仅是修补、修复,更要激活发展空间,同时需要聚力破解当下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堵点、难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地方出现了既有基础设施老化、城市资源利用方式不当等问题,加之人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不断产生新需求、新期待,城市发展亟待由昔日的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变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阶段。
  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廊升级、发展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活化利用历史遗迹和工业遗存、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等,城市更新的一举一动都与百姓生活、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息息相关。
  2021年,“城市更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应从人的需求出发,“见物见人见生活”,建设有温度、有颜值、有人情味的品质城市。2021年杭州西湖景观提升改造中“移走7棵沿湖病柳”的消息上了热搜,当地诚恳致歉、迅速补种,诠释了城市更新过程中充分尊重民意以及守护好特殊文化意境和美好城市记忆的意义。不久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的表态引发关注,也提示我们城市更新当心系民生,为百姓家门口的便利留下空间。
  城市更新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政府、市场、公众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应当通过综合评定更新项目的公益性贡献,对参与城市更新的社会机构实施税费优惠,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更多城市在棚改、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大胆创新。
  新首钢蜕变、苏州“塔影入弄”回归、老旧小区改造的北京“劲松模式”……近两年,各地城市更新中涌现出不少优秀事例和典型经验,很多地方积极创新举措,成功实现了“更新一点、繁荣一片”。期待城市更新,能更好地满足公众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