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09日
沙窝窝里升起的一颗明珠
郝润琴
  从文学院校友群里第一次看到“庆百年榆苑,谱华彩篇章”征文活动是在2022年底,我国防疫政策刚刚放开,新冠病毒海啸般席卷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一时间人心惶惶,人人自危,整日提心吊胆,征文的事早已忘到九霄云外。今年开学,小孙子上了幼儿园,闲来无事,翻看校友佳作,偶然又看到了这则征文启事,感觉有许多话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
  时光流转,岁月荏苒,三十七年弹指一挥间。1983年,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有幸挤进了大学的校门——榆林师专,当时叫“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后改为榆林师专)。至今记得我父亲看到录取通知书时高兴得合不拢嘴的神态。父亲高兴之余,用手把“榆林专修科”几个大字遮住,风趣地说:“我闺女考的是陕西师范大学。”说归说,在那个精英教育的时代,千军万马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从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刻起,我就是国家干部了。
  开学了,我怀揣梦想,高高兴兴地和郭同学一起北上,踏上了榆林专修科的求学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交通还不发达,我居住的小镇出远门要等的是过路车,错过时间,这一天就没车了。去学校报到那天的事至今记忆犹新。凌晨5点多,我父亲就背着铺盖、手提家里用了几十年的枣红色油漆木箱子,送我在桥头等班车。我和郭同学坐上长途汽车,一路颠簸,直到下午6点多才到榆林汽车站。学校接我们的是一辆拉煤的大卡车,郭同学把我的行李搬上车,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了高高的煤车,连跪带坐在煤堆上。
  金秋十月,天色已晚,也不知道走了多久,走到了哪里,汽车停下来,司机说学校到了。下了车,只见胳肢窝夹着一个黑色公文包的男士带着我,将行李连拉带拖着走进了一间屋子,让我就住在这里。我们宿舍住六个人,两面墙边各靠一张床板,一盘大炕睡四个人。我是第五个到宿舍的,自然就睡在了炕上。晚上,我们相互道了姓名,问了来处,就各自安睡了。我却半天没睡意,心想,不知道学校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美好?
  期盼、等待、美好、老师、同学……想着想着,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也许是坐了一天的汽车太累,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我穿上早已准备好的自己最喜欢的衣服,迫不及待地向门外飞去。
  打开门的刹那,眼前的一幕让我既惊喜又失望。惊喜的是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漫漫黄沙。从院落到窗棂,满是沙子,黄黄的。扬起的沙粒打在脸上还有点疼。我四周转了一下,着实令人失望。这哪里是我梦想中的大学校园?简直就是个沙窝窝!除了一排排整齐的青灰色砖建窑洞,只有一座四层高的教学楼孤零零地矗立在沙梁边上。宿舍后面就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大漠沙梁,更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丘,也是由清一色的黄沙堆砌而成,简直就是黄沙的世界!
  就在这个终年弥漫着风沙的沙窝窝里,我开启了大学生活。学校条件非常简陋,我们的思想也很单纯,就是想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曾经的那枚白底红字的“榆林师专”的校徽戴在胸前是那么闪光耀眼。我们进校时,只有中文系和数学系两个专业,一年后,物理系和化学系才从绥德搬回榆林。人多了,地方小了,学校就在校园西边那个空旷的沙滩里修建了两层平房。孤零零的,形单影只,不依不靠。现在想起来,那真的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建筑!男生们都搬在新建的宿舍里,潮湿阴冷,风沙弥漫,冬天更是刺骨的冷。女同学们戏谑说把男生打发到了西伯利亚。虽然学校条件很差,但我们都非常上进,非常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校园里处处充满着浓浓的学习氛围。那时的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青春在这里绽放!生命在这里生姿!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发奋读书,每天的生活也多姿多彩。简陋的教室是我们汲取知识的殿堂,沙土飞扬的操场是我们展示青春风采的舞台,林荫沙漠小路是我们谈心的秘密花园……
  尤其是教室后边那片广袤的大漠,就是我们放飞自我的乐园。在那里,我们可以尽情地追逐嬉闹,可以静静地看书学习,可以恣意地爬上滑下……茫茫的沙海中,留下了我们一串串踏实而清晰的脚印。我们醉倒在沙海中,什么也可以想,什么也可以不想,那一片天地仿佛就是我们的,任由我们思想的野马奔驰。在这片望不到边的大漠中还藏着一个大沙湖,沙湖像一块巨大的绿宝石镶嵌在大漠黄沙中,这可是我们的伊甸园。我们夏天去这里游泳纳凉,冬天去溜冰玩乐。天是蓝的,地是黄的,水是绿的,冰也是绿的。远远望去,烟波浩渺,绿光闪耀,如梦如幻,恍若人间仙境!校园里、沙梁上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和一群有理想有抱负有魄力的才子佳人一起学习,“何陋之有”?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走出校门的我们,无论是做官的、经商的,还是普通老师、小职员,都不凡,至今还在发挥着余热!
  毕业二十年,同学们在榆林聚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参观母校。当汽车驶进母校的时候,我们都惊呆了。母校华美蝶变,旧貌换新颜: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一幢幢教学楼别具风格,传递着知识的力量;一个个花园造型独特,错落有致,将校园点缀得五彩斑斓;富有文艺气息的亭阁流水与小径花草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美了校园,沉淀了时光;红绿相间的塑胶操场十分耀眼,彰显出学校的蓬勃发展与博大实力。眼前的这一切让我激动得热泪盈眶,不禁想起了贺敬之《回延安》中的“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站在这里,真的是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校榆师换新衣!
  同学们都在急切地找寻着曾经的每一个角落。原来的一切都还在,只是闲置着或者是成了储藏杂物之地。此情此景,使同学们又激动地七嘴八舌了起来,“那是我们刚进校时住的宿舍”“那是原来放信箱的地方”“那是过去的食堂”……真的是不敢认也不敢相信眼前洋气时尚的大学校园就是我们的母校!我最想见到的还是那片大漠黄沙,那里不仅留下了我们青春的印迹,更是治愈我腿疼病的风水宝地!读书期间,可能是住的炕有些潮湿,受了风寒,两个多月咳嗽不止,腰腿疼痛。每天晚自习前都要在黄沙堆里用砖块支起砂锅煎中药。药是吃了不少,可总是不见好转。有同学让我在夏日骄阳似火的时候跪在沙堆上,把体内的寒气逼出来。按照此法,每到艳阳高照的时候,我便一个人打着伞,跪在沙地里,沙子犹如在炉子上烤着,滚烫灼热。又仿佛燃烧着的火焰,炙烤得人喘不过气来。但为了治病,我必须忍着。刚跪下去,瞬间大汗淋漓,热气绕身,感觉进了桑拿房。过一会儿,沙子竟然潮湿了,我就不停挪动位置。漠漠黄沙之地,我可以随心所欲,或躺或跪,直到自己感觉舒服为止。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我那久治不愈的病竟然好了!真心怀念那一堆堆带给我们欢乐的大漠沙梁!留校的同学说榆林这些年千方百计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现在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公园环绕,鸟语花香,整个榆林城都难找一粒沙子。我听后,虽有些遗憾,但更多的是欣喜。
  如今,我离开母校已经三十七年了。三十七年间,母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就是沙窝窝里升起的一颗明珠,璀璨夺目,熠熠生辉。看到有个资料说母校又有了新校址,地盘比现在的校园还要大好几倍,现在的榆林学院将要升级为榆林大学。从“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到即将升级的“榆林大学”,这是母校的飞跃!我由衷地为母校的发展而高兴。感谢母校成就了我们今天的精彩人生,感谢母校让我看到了人生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