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4日
《黄河大合唱》的诞生
  大家好!我是小小讲解员刘文卓,《黄河大合唱》你听过吗?你知道它是怎样诞生的吗?今天我就为大家分享《黄河大合唱》诞生的故事。
  那是1939的春天,著名诗人光未然因在前线坠马受伤,左臂骨折,来到延安疗伤。时任延安鲁艺音乐系系主任的冼星海得知好友光未然的消息后前去医院探望。曾有过两次合作的老朋友在延安重逢,格外亲切,两人在病房里达成了再度合作,创作一部大合唱的想法。之后,光未然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在病床上用5天时间,将自己两次渡过黄河,目睹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与两个多月在吕梁山的战斗经历,一气呵成,浓缩成了400行的长诗,由队员胡志涛协助笔录,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歌词。
  1939年3月11日,正值延安寒春的夜晚,演剧三队在延安西北旅社驻地窑洞里举行了朗诵晚会,在一盏极其昏暗的油灯旁,诗人光未然用低沉的声音朗诵了《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等八个部分的歌词。当诵咏声戛然而止的瞬间,冼星海上前紧紧地抓住光未然,激动地喊道:“我有把握把它谱好!”
  冼星海在拿到歌词的几日里,忙于参加鲁艺的开荒生产任务,连日来的劳作,加上营养不足,星海患上严重的伤风头痛。看着光未然写下的400行长诗,他一会拿着小提琴拉出几个音,一会倒在床上抱头沉吟,三月的延安夜晚很冷,但这位音乐家的创作热情比火焰还炽热。在创作过程中,冼星海喜欢吃糖果,可延安又买不到,光未然得知后给他买来了二斤白糖来代替,他写一会儿,便抓一把白糖放进嘴里。他把自己多年来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对民族灾难的忧愤和对革命战争的颂扬全部倾注到这部音乐作品中,六天六夜,为民族发出怒吼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了。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1939年5月11日,在纪念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由100多人组成的合唱团演唱了《黄河大合唱》。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唱得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刚一唱完,毛主席连声称赞三个好,冼星海含着泪水转过身向主席点头致谢,他在当晚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晚的音乐会是中国空前的音乐会,我永远不能忘记今天的情形。”很快《黄河大合唱》便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不久,毛泽东专门派人给冼星海送来一支派克金笔和一瓶派克墨水,回到延安的周恩来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从此,《黄河大合唱》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
  《黄河大合唱》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的歌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征性、艺术性为中国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以其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黄子孙中永远传唱!
  (宝塔区创新实验小学五年级4班 刘文卓指导老师 郭盈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