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瑞在大棚里忙碌 近日,子长市玉家湾镇刘来沟村的西葫芦陆续进入采摘期。走进种植户尚瑞家的大棚里,一片片的绿叶中,一个个新鲜饱满的西葫芦格外引人注目。尚瑞正忙着将西葫芦采摘、包纸、装箱,准备发往城区的农贸市场。
“今年我栽种的西葫芦,可以说是这3年里最丰产的一年,销售价格也比往年高,真的是丰产丰收。现在,我平均每天都可以摘60公斤左右,分选装箱后拉到城区集中批发,不走零售渠道。”尚瑞说。
今年35岁的尚瑞发展大棚蔬菜产业已经超过7年。之前,他和朋友在延安的一处建筑工地做电焊工,工作时间和地点不固定,一年下来也攒不下多少钱。结婚后,家庭开支增大,夫妻俩一起打过临工、创过业,但都没有稳定收入。2016年,得知子长市玉家湾镇政府大力扶持大棚产业,免费为村民整理土地、提供技术指导,并为每座大棚补助2万元,尚瑞动了心,决定带着妻子返乡承包大棚。回乡后,他一下子就承包了3座大棚,分别种上了普罗旺斯西红柿和鲁葫一号西葫芦。
“以前,正月十五以后我就去外面揽工挣钱,到年底才回来。现在,我在‘家门口’种植大棚蔬菜,有收入补贴家用,还学到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真是两全其美。”尚瑞向告诉记者,“第一年,我先种植了1棚西红柿、1棚西葫芦,市蔬菜开发中心的技术员经常给我做指导,我发展产业的信心很足,年底就收入了5万多元。”
相比村上种植大棚蔬菜时间较长的种植户,尚瑞的2棚蔬菜收入并不高,但这对以前在外漂泊的他来说,却看到了新的希望,增加了发展产业的信心。2017年,他以每亩100元的费用,承包了同村人准备废弃的1座大棚,与父母一起管理3棚蔬菜。为了能保证土地质量,一年一茬大棚蔬菜收割后,尚瑞尝试种植高秆作物。等到高秆作物收割好,他就重新更换棚膜,又开始种植西葫芦和西红柿。
“通过这六七年的种植,我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提高了,还摸索出了适宜咱们陕北气候的管理方法。”尚瑞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今年,我的头茬西葫芦每公斤批发价都卖了6元,后面采摘的价格相对较低,但整茬每公斤的均价也保持在5.2元左右。”
尚瑞介绍说,种植西葫芦周期短、采摘时间长,可以持续4个月左右。1个月采摘将近2000公斤,每棚收入4万多元,加上1棚普罗旺斯西红柿,他的年收入突破了12万元。
“大棚管理,学无止境。农民种地不光要勤奋,技术也很关键。以后,我要多学习好技术和好的管理方法,把我的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收入肯定也会越来越高。”说起将来的日子,尚瑞一脸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