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记者 李旭佳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
“中国共产党是些什么人?”“他们的目标是什么?”……80多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为了探究中国革命的真相来到延安。
“延安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国的脱贫攻坚战何以取得全面胜利?”……80多年后,来自非洲、亚太、加勒比地区38个国家的45名外媒记者带着这些疑问,满怀期待地走进延安这块热土,让世界看见陕西、读懂中国。
“将更多中国故事讲给大家听!”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伴随着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旋律,记者团第一站来到桥儿沟革命旧址,也是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所革命艺术学院——鲁迅艺术学院。
众多外国记者很难想象,在低矮昏暗的窑洞里,茅盾、艾青、冼星海等一大批“与人民同行、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者,竟然创作出《南泥湾》《白毛女》等振奋人心的文艺作品。
“他们吃的是粗糙的小米,穿的是旧衣草鞋,住的是简陋的窑洞,但他们以笔为枪,将炽热的爱国情怀体现在作品中,汇聚起中国人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在延安文艺纪念馆,听着馆长刘妮的讲述,记者团成员仿佛“穿越”到那段峥嵘岁月。
木刻版画、安塞腰鼓群雕、曲谱……通过触摸历史,记者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中国文艺工作者为了民族解放而呐喊高呼,不时发出一声声赞叹。
“想不到这些传唱至今的经典作品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创作的,我能感受到创作者艰苦奋斗的劲头。”来自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记者阿丽娜·玛利亚·帕特里夏·杜德纳特第一次来中国,她提到的艰苦奋斗,正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1935年至1948年,中共中央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吸引着全国进步青年和有志之士,也吸引着一批批追求进步和探求真相的外国记者来探索“红色中国”。
这座陕北黄土高坡上的偏僻小城,为何能有如此魅力?记者团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继续寻找“答案”。
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13年,近10年是在杨家岭度过的。1945年,在此召开的中共七大,更是为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开辟了正确道路。
杨家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也吸引着记者们围观“打卡”。来自所罗门群岛的新闻评论员卢克·玛尼认真地记了好几页笔记,对他而言此行也是圆梦。
“能来中国一直是我的梦想!我从2003年就开始关注中国了!”参观完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居住、战斗和工作的地方,卢克·玛尼深感震撼。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迎着晚风,记者团追随诗人贺敬之的脚步,登上宝塔山。
从宝塔山俯瞰延安城区的璀璨夜景,记者团成员异常兴奋。
“我感受到一个有魅力、真实的中国!”来自冈比亚共和国的记者莫莫杜·拉明·崔坦言,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在冈比亚修建了很多道路和桥梁,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当年,4个月的采访,埃德加·斯诺做了16本笔记,拍了24卷胶卷,终于解开了他心中的疑问,并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
“此次采访,解开了我的很多疑问。我感受到了一个充满活力、飞速发展的中国!我会认真感悟,将更多中国故事讲给大家听!”莫莫杜·拉明·崔说。
“用心了解中国发展背后的精神密码”
5月15日清晨,迎着和煦的阳光,来自非洲、亚太、加勒比地区38个国家和地区的45名外媒记者走进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继续寻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答案。
时间上溯至2015年9月22日,在美国西雅图,面对中外宾朋,习近平主席深情地说:“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时光荏苒,如今的梁家河村变化更大。大棚和厂房建起来了,苹果产业发展到近千亩,村民日子越来越红火,村子越来越美丽。
宽敞的柏油村道每天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大家看,我身后的‘小超市’里有很多老物件。”来自巴哈马的记者安特瓦娜·拉蒂莎·史密斯热情地拍摄短视频,记录中国农村的发展情况。
此次延安之旅,安特瓦娜·拉蒂莎·史密斯最关注的是中国农村发展问题。她兴奋地说:“代销店、铁业社、缝纫社展出的老物件,让我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中国农村的发展历程。”
这个陕北小村庄给人怎样的启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梁家河村史馆里的一张张图片,生动地展示了一代代梁家河村村干部带领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奋斗场景。
2020年,中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以梁家河村为代表的中国广袤乡村“脱胎换骨”,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抓党建、抓脱贫、抓发展……这份沉甸甸的“答卷”背后,是300多万名驻村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这也让来自多米尼克的记者伦达·塔妮莎·卢克尤为感慨。
“在延安,我们实地参访了城市、农村、博物馆等地,了解到更加真实、多元的中国。中国消灭了绝对贫困,简直就是人间奇迹。中国的减贫经验,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伦达·塔妮莎·卢克说,“中国基层干部很务实,村民非常勤劳,他们的关系非常融洽。”
事实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这份永远不变的初心使命,也“藏”在枣园革命旧址。
午后,记者团满怀期待来到这里,“幸福渠”穿园林而过。
毛泽东的手稿、周恩来的大衣、任弼时的铁皮箱……穿梭在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之间,记者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色。
“中国领导人当时为什么要选择延安?”“在中国有哪些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遇到哪些挑战?”……在枣园的树荫下,记者们整齐地坐在小马扎上,争先恐后地提问。
来自格林纳达的记者苏琳·玛丽亚·劳楚彤小时候曾听家人讲述过在中国生活的故事,一直想来中国看一看。此行,她重新认识了中国,也更加了解了延安这座城市的历史。
“在各个革命旧址,我们能身临其境感受中国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历程。他们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作出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决策,推动中国发展进步,让我非常震撼!”苏琳·玛丽亚·劳楚彤说,“希望更多人来延安,用心了解中国发展背后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