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鹏 通讯员 梁鹏 张佳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道出了黄河一泻万里的冲天气势和辉映日月的生命豪情。虽然脚下就是奔腾不息的黄河,但宜川境内的晋陕大峡谷大都是石质山地,山势陡峭、储水能力比较差,缺水是困扰造林绿化的“大难题”。
在黄河晋陕大峡谷,种树难,管护树木也难。而在管护工作中,最难的事情就是浇水。
为了浇水,宜川县丽红专业造林队在造林点的山顶修建了水池,用农用车把水从山沟运到山顶,再通过水管给树浇水,一天下来只能浇大约200棵树。
为了做到省水的同时又能给树多浇水,队长王永红和队员们先把树坑的土挖开,浇完水后再把土回填进去。“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量。杂草也要及时拔掉,免得杂草吸水。”
老窑科造林点土层薄、含沙大、碎石多,造林非常困难,但最困扰造林队的是水源的问题。在这里造林的陕西康大鹏工贸有限公司为了给树苗浇上水,造林队在山顶挖了一个能蓄100立方米水的蓄水池,要给这个蓄水池装满水,一辆罐车要跑20趟。
在这里造林的队员康大鹏告诉记者,虽然他们修建了蓄水池,浇水时有罐车不停地拉水,但因为落差和距离问题,对面山上的树依旧浇不上水。经过队员探讨,他们凌空架设了管道。
顺着康大鹏所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根粗钢丝上吊着黑色的水管,沿着陡峭的山势一路延伸,最终水管凌空越过几百米宽的山谷,在山谷的另一头,黑色的管子又分出了几根较细的水管,沿着山势一路铺开。
康大鹏说,为了架通管线,他们用了450多米的钢丝。架设管线时,先将钢丝一头固定好,然后由队员将钢丝吊下悬崖,两名队员爬下悬崖,穿过山谷。一名队员爬上山谷另一侧的悬崖,将绳子放下,山谷内的队员将钢丝固定在绳子上后再爬上悬崖,然后由两人一起将钢丝吊上悬崖固定。
钢丝固定好后,再给水管每隔1米捆绑铁丝,然后利用山谷间的落差将水管放过去。在山谷那头,较粗的水管又分成了几根较细的水管一直向造林点铺去。总管线大概有几公里长。
介绍完管线后,康大鹏打开了蓄水池的水泵,用对讲机向队友询问管道出水的情况,队友在对讲机里回答,水很旺。
康大鹏笑着说,主水管较粗,对面山谷的水管较细,加上水泵的压力,只要有管道的地方,栽下的树就不愁浇不上水。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宜川是黄河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保黄河水干净,保地方发展,保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就需要用系统观念不断探索,依靠坚韧不拔的毅力加快黄河流域系统治理。
正是依靠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宜川黄河岸边的8支造林队摸索出一套在黄河中游生态脆弱区行之有效的造林成活经验。宜川县林业局总工程师袁国荣介绍说,造林队想尽办法,综合运用多项抗旱技术,种一片成一片,显著提升了这片区域的可绿化面积,将宜川县黄河沿岸的造林整体成活率提升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