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26日
党建统领 改革奋进 助推高质量发展
——访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书记丁军
  记者:我们了解到,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干部作风能力提升与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结合起来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请您谈谈你们在干部作风能力提升方面都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丁军:今年以来,我局多次召开干部作风能力提升专题会议,积极研究部署,形成领导带头、统筹兼顾、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全局干部作风能力水平。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推动融合发展,成立联合党委。我局打破行政隶属和组织壁垒,整合局机关和49个驻厅单位、132名党员,创新成立联合党委。联合党委下设机关纪委,全面加强工作监督,形成了“联合党委+党支部+服务窗口党小组”三级党建体系,有力推动党建业务融合发展。
  二是打造“三个机关”,锤炼一流干部队伍。我局全力推进政治机关、模范机关、清廉机关创建。重点围绕坚定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坚守政治原则、提高政治能力4方面,扎实开展政治机关创建活动;围绕政治思想、基层基础、干部作风、纪律规矩、服务业务等5方面16条具体措施,开展模范机关创建;围绕清廉思想根基、清廉组织支撑、清廉纪律约束、清廉文化建设、清廉权力监督等方面,全面推进清廉机关创建。通过“三个机关”创建,持续锤炼能力强、业务精、善作为、敢担当的一流干部队伍。
  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两项改革”,破解当前行政审批工作存在的痛点、难点,助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局制定出台了《延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县(市、区)工作制度》《延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关于开展2023年度基层调研活动的安排》,领导带头在全局掀起调查研究之风。活动开展以来,先后派出调研组深入子长、吴起等7个县(市、区)和部分企业“零距离”“面对面”倾听企业办事群众意见建议,为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
  四是党建引领,提升办事便利度。我局着眼审批服务便利化,建立了“书记办项目”“支部+项目”审批服务机制,制定了《中共延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联合党委“书记+项目”“支部+项目”实施方案》,一名书记一套项目责任主体,一个支部一套项目服务团队,为项目全生命周期提供“保姆式”服务,帮助项目培育成长。
  五是提升政务管理水平,打造人民满意大厅。我局组建了张思德为民服务大队,下设中队6支、小队40支,编制了帮办代办服务事项清单573项,可为企业群众在医保、养老、税务、公积金、不动产等高频事项领域提供贴心、暖心服务。对大厅工作人员实行军事化管理,开展军事化训练和专业化礼仪培训,提升干部服务企业群众的昂扬风貌和专业技能。组织党员干部走进延安卷烟厂、秦创原和部分建设项目现场,领悟高质量发展的实质内涵,增强干部服务意识。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聘请了22名各行业代表,强化审批服务工作监督。扎实开展“黑中介”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扰乱市场服务行为,为企业群众提供健康的办事环境。
  记者: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在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中做了大量工作,那么今年以来,你们在推进高质量项目审批方面都有哪些成效和亮点呢?
  丁军:今年,我们以“三个年”活动为契机,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前一系列审批手续,以强化审批服务保障为重点,在审批管理机制方面求突破,创新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开工许可“一次办”审批制度改革,实现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三证同发”,让“开工那些事”变为“开工一件事”,审批时限由平均50个工作日压减至15个工作日。同时,以提升企业获得感为出发点,把各项审批工作“想在企业需求之前、赶在企业工程受阻之前、解决在企业抱怨之前”,为企业提供“主动对接、精准订制、全程跟踪”的服务。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综合窗口,为企业提供项目全流程审批涉及事项的业务咨询、申请受理等服务,企业无需多头跑、重复跑,实现“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的目标。
  改革后,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的前置手续为建设项目用地批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中标通知书(企业项目提供施工合同)、施工图设计文件联合审查合格书4个审批前置材料。环评批复不作为核发施工许可证的前置,在开工前完成即可。准备好申报材料后,携带纸质材料,通过工程建设项目网上办事大厅进行申报,也可前往新区政务服务中心143号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由审批局工作人员指导进行申报。审核完成后,1个工作日办结。
  记者:营商环境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和政府形象,请您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们是如何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的?
  丁军:全市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按照“系统谋划、重点突破、多点支撑、整体推进”的思路,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持续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市县两级印发了《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实施方案》,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不断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化。
  二是推行“容缺受理”。制定了《延安市政务服务事项容缺受理工作制度(试行)》,首批梳理出72项可容缺受理的审批事项,可容缺申请材料186份,占可容缺受理事项材料总数的35%。环境影响报告书由60个工作日压缩至30个工作日内办结,环境影响报告表由30个工作日压缩至20个工作日内办结,为企业群众办事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服务。
  三是推进“跨省通办”“跨区通办”工作。市级层面44个审批事项已实现“跨区通办”,300个事项实现“全省通办”。部分县区审批局与省内外市县签订了“跨区域通办”协议,为办事群众提供异地可办、就近能办的无差别服务。
  四是开展提升办事便利度专项行动。出台了《延安市提升办事便利度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制定了优化企业开办和注销流程、提升水电气办理便利度、优化纳税服务、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等6方面的工作举措。目前,企业开办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办结,企业全年纳税时间压缩至60个小时内,大幅提高了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
  五是提供优质便民服务。设置综合窗口,解决企业群众办事“多头跑”、提交材料多、审批时限长等问题;实行“领导大厅坐班制”,局领导班子成员下沉到大厅一线服务窗口,轮流坐班,直面群众,现场排查解决企业群众遇到的各类矛盾问题;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企业群众答疑解惑、纾困解难,破除“难办事”隐性壁垒。
  六是以刚性约束倒逼效能提升。印发了《关于深入落实审批人员“十严禁”工作纪律的实施意见》,约束干部行为、拧紧履职“发条”;建立干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明确风险防控措施,实行等级监督管理,及时解决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记者:企业开办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群众最关心、关注的问题之一,那么,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是如何改革的?成效如何?
  丁军:为持续优化我市营商环境,今年以来,我们积极探索开办企业中的难点堵点痛点,将企业开办“一次办”改革作为谋划工作的主要抓手和工作任务。将注册登记、印章刻制、税务办理、银行开户、住房公积金缴存、员工参保登记纳入全流程管理。持续优化企业开办流程,进一步精减企业登记、印章刻制、税务办理、银行开户、住房公积金缴存、员工参保登记等环节的申请材料,全市实现企业开办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办结,企业注销压缩至即时办理。积极引导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服务平台进行申请,切实提高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服务使用效率。对企业登记注册后暂不办理其他相关业务的企业,及时回应后续需求,事项具备“随时办”能力,全面推行企业开办“一次办”改革。
  记者: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在规范权力运行和保障审批质量方面有些什么做法?你们是如何在审批领域落实市委、市政府依法治市和法治政府建设有关要求的?
  丁军:我局始终把法治建设贯穿到审批服务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深化改革,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着力打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公平高效的审批服务法治环境。
  一是事前公开办事要素。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化管理,明确全局155项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设定依据、办事条件、办理期限、责任事项、监督方式,将服务指南和工作流程通过政务服务网和服务窗口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事中公开办事进度。在政务服务网设立办件公示专栏,实时公示所有网办事项的办事进度,实现办事流程公开透明,让企业和群众有明确预期。
  三是事后公示办事结果。自作出审批决定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推送行业主管部门,7个工作日内在局官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信用延安和陕西省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信息系统等平台公开办理结果。
  四是推进行政许可全过程记录。制定《延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行政许可文书参考样式》,建立制式规范、门类齐全行政许可文书样本库,确立审批案卷记录规范和整理标准,实现审批行为“标准化、留痕迹、可追溯”。
  五是实施重大许可事项法制审核,组建专业审核团队,充实法制审核岗位人员,吸纳1名公职律师和聘请2名专业律师参与审核,确保法制审核机构的专业化和中立性。健全审核工作机制,制定《延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重大行政许可决定法制审核实施办法》和审核目录清单,对全局35个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社会关注度高、具有重大社会影响或可能引发社会风险的事项进行重点审核,其他事项采取随机抽审、常规审核等方式进行,做到行业、事项全覆盖。将法制审核控制在2个工作日以内,确保审批办件不超出法定期限或承诺期限,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的“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