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04日
浪漫骑士的史诗叙事
——我所认识的高建群老师
  宋伟
  初识高建群,是阅读他的《遥远的白房子》后,对这位浪漫的作家非常向往。1984年前后,我们延安师范春草文学社举办了高建群诗歌朗诵会。诗友们朗诵了高建群的诗歌。他那渗透边塞岁月和骑士味道的诗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随后,我便对高建群的作品更加关注。再后来,延安作者集体出书,其中有高建群的《新千字散文》。其中有篇《陕北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觉得他不仅走遍了陕北,而且对陕北大地的历史文化了解很深,并有独到的见解。
  与高建群老师真正接触,是一次我到老兄苏世华那里。苏世华是延安甘谷驿人,延安师范春草文学社的创始人,首任社长主编。而我是第二任主编。其时,苏世华已经从教育上调到了延安地委宣传部工作,住在原延安地委家属院锅炉房上边的二层薄壳房里。吃过晚饭,他说要带我去见高建群。
  高老师住在报社临街家属楼四楼。看到我们来访,他非常高兴,领我们到他的书房交谈。他说他现在开始画画,并在自己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张“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字画。谈话中,他告诉我们这句话出自曾国藩给皇帝奏报战况时的奏章里。曾国藩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意思绝然不同,并受到皇帝嘉奖。他激励我们搞创作也要不惧失败,不问收获,但求耕耘。其间,大家还聊了许多,但这个小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91年,我在延安教育学院进修。其间,我与张晓卫、刘西英、冯枚共同前去拜访了高建群老师。他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谈话中,我们向他请教各自在文学创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他非常诚恳地给我们讲了很多,核心意思就是青年时期是爱做梦的年龄段,但首要的是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动笔,要向生活学习,思想是从思考中获得,别人的思想只能作为参考,写出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生命的思考的文字才是真正的创作。
  那天,我们一直谈到很晚才散。谈话中,高建群老师说他有一本名为《东方金蔷薇》的散文集即将出版,并将打印好的校样给了我一份。回来后,再读这本散文集,我受到很大的震撼和教益。而随后不久,我们就看到了他这本正式出版的散文集。让大家意外的是,他将与我们的这次谈话也写成了散文《与文学青年的谈话》。为此,大家由衷佩服高老师敏捷的思维、深邃的思想。
  文学是一场文化苦旅,这话不一定准确。但是当把这种苦当作乐,以苦为乐,坚持不懈,就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就。我们由衷佩服高建群老师天才般的文字,更敬重他献身缪斯的执着。当写诗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思考的时候,他开始写散文;当写散文不足以表达思想的时候,他默默地写起了小说。时隔不久,高建群老师的《最后一个匈奴》横空出世,震惊了文坛。然而这部小说的产生却充满了传奇曲折的经历。当高建群把这部书稿交给一位评论家阅读评论,评论家带着这部小说书稿,准备回老家继续阅读的时候,却在乘坐三轮车的时候被小偷顺手牵羊,小说书稿与他的行李一块都丢了。他当即动员所有朋友四处寻找,翻遍了延安城的所有垃圾箱、废品收购站和公共厕所,最终一无所获。这部伟大的小说,是高建群老师倾其数年心血写成的,然而却一下子没有了。当高建群得知这一消息时,被击倒了。在万般痛苦之后,高建群老师作出了特别的决定,那就是根据记忆重新写作。
  又是多少个不眠之夜,这部书稿终于在一大摞稿纸中再次复活。这部小说的成功自不用多说,然而这也印证了一句话,那就是一部经典的问世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最后一个匈奴》点燃了高建群的创作热情,这部作为陕军东征之一的重要作品,也奠定了他研究北方少数民族历史学者的地位。多年以后,这部作品才真正触电,被拍成电视剧《盘龙卧虎高山顶》,从此他的创作进入了丰收期,出版了《最后的民间》《最后的远行》《愁容骑士》《白房子》《大平原》《统万城》等长篇小说,《伊犁马》《雕像》《大顺店》《刺客行》《我的菩提树》等中篇小说,《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罗布泊大涅槃》等散文集。
  新疆伊犁、陕北延安、关中平原是高建群文学创作的根源,他穿越历史,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向西,探寻了一个个民族兴亡迁徙的历史脉络,像一个浪漫骑士在历史的长河里漫溯。他的笔不仅写字,而且画画,将自己感受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用穿越时空的思想串联起来。他的小说已经不仅仅是讲故事,而是像《荷马史诗》一样,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还原,这就是那种少有的史诗式的宏大叙事。
  后来,我与高建群老师见过不少次。那年,由《最后一个匈奴》改编拍摄的电视剧《盘龙卧虎高山顶》剧组在延安时,高老师与两位主演及编剧导演也在延安,我和米生富一起再次拜访了他。那天他非常高兴,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给老朋友和主演们写字画画。我们随后在《延安日报》作了整版报道,刊发了《最后一个匈奴》的由来以及导演李功达先生对这部作品改编演绎的访谈。
  还有一次,高老师回延安,约见延安的老朋友一块吃饭。席间,他非常高兴地朗诵了普希金的《致大海》。他的胸怀是那么宽广,情怀是那么深远。
  再后来,他已经走遍了丝绸之路,将传播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每次讲到这些神奇的经历,他的思绪就又一次回到历史的烽烟之中。他用自己的文字铸造了一座纪念碑。在他离开延安30周年后再次回到延安,举办了“七十耳顺——高建群回延安书画习作汇报展”,就是对延安对陕北的一次致敬。其中蕴含着这位人文史诗作家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的热爱之情。数十部作品,那是用生命写就的,用思想写就的,用穿透历史的目光写就的。高建群的文字,诗一般的语言,让人百读不厌。好多人在读了他的作品后,不由长叹:高建群,不可复制,他是唯一的存在。
  在延安开放大学高建群文学作品分享会上,我再次见到了他。虽然这次他讲述的内容,我曾在延安学习书院听过。但是每听一次,都有新的收获。从他的讲述中,我感受到了他的视野已经超越了国界、民族、宗教、文学。讲述过程中,他说:“当你完全决定献身文学的时候,你要做好一切准备,这是一场终生的修行,不是看上去那么轻松。”“我是时刻在生活中的写作者,离开生活的大地,我觉得自己就像无源之水一样焦渴。”这两句话令我受益匪浅。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我们对高建群和他的文学作品了解得太少,评价得不够,愿我们重新认识高建群,在高建群的文字里走进历史,走进文学,走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