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13日
让张思德精神在新时代迸射出璀璨光芒
——关于传承弘扬张思德精神的几点思考
  高树杰
  张思德,是我党我军队伍中“普通”的一员。1915年出生于四川仪陇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1933年12月参军入伍。在战场上,张思德冲锋陷阵、一往无前;长征途中,张思德挺身而出,以身试毒。特别是到达延安以后,张思德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毅然带领战友进山烧炭。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们新挖的炭窑崩塌,他没有丝毫犹豫,将战友推出炭窑,把生的机会留给了战友,把死亡留给了自己。同年9月8日,毛泽东在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从此,一个普通战士的名字,与一个政党的根本宗旨紧紧联系在一起。
  张思德同志是一名平凡的战士,历经平凡的人生,却成为了时代的楷模——只要对革命有益,对人民有利,张思德都争当先锋。可以说,张思德同志的一生,就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一生。1945年,在党的七大会议上,张思德被确定为全军十大英模之首;2009年,被中共中央授予“100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支伟大精神,张思德精神位列其中。
  一、激活共鸣点,准确把握张思德精神的主要内涵
  (一)坚持群众利益至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人民性。张思德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整整11年,他始终能够牢记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事事为他人着想,处处为他人谋利,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别人、给人送去温暖,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做着奉献。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张思德当时担任八路军云阳留守处警卫连三班副班长,起初,国民党政府给八路军每人每月发放一块银元的津贴,张思德便把自己每月的津贴积攒起来,买来布头、麻绳,放入他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木箱里,每次打仗换防,在大家休息的时候,他就会拿出“百宝箱”,为战士们缝补衣袜。到达延安以后,张思德担任中共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班长,每次因公外出送信,总会顺便捡一些东西回来,要么是给军马带点草料,要么就是给炊事班拾些柴火。平时,他也不闲着,不是在帮炊事班劈柴、烧火,就是在帮饲养班铡草、垫圈。发现有战士病了,张思德就会用自己的津贴买回一些鸡蛋,做成蛋羹或麻油炒鸡蛋给他送去。夏天,张思德早早就将艾草搓成绳,夜里点燃为战士们驱蚊;冬天,他一次次地起来,为冷灶加柴、为战士们掖被。每次有新战士入伍,张思德都会给予他们热情、细心的帮教……在那个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战争年代里,张思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温暖着战士们的心怀,以自己的赤诚奉献激励着战士们的斗志。张思德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关键时刻能“冲得上去”,敢于牺牲;在物质利益面前能“守得下来”,勇于奉献。
  (二)崇尚无私奉献精神,身先士卒艰苦奋斗,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纯洁性。张思德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把共产党人的大公无私、先锋作用诠释得淋漓尽致。1938年的一天,时任八路军云阳留守处警卫连三班副班长的张思德,接到了上级的委派负责接受押送一批装满重要物资的十辆卡车到延安去的任务,当时运载物资的卡车整整有十辆,山路崎岖、途中又突遭狂风暴雨袭击,道路泥泞难行,车队被迫停止前进。张思德就和战士们一起,冒着大雨,搬来石头垫在汽车轮胎下,以防止车辆打滑而致物资受损。夜幕降临以后,张思德为了能够让战士们有充沛的体力继续执行赶路的任务,就将全班分组,借用苫布遮风挡雨轮流休息,而他自己却冒雨站岗负责警戒,前前后后,对每一辆汽车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正是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保证了任务的圆满完成,受到了中央的高度赞扬。张思德在任中共中央警军委警卫营通讯班班长时,由于通讯条件落后,“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每次接受到分配通讯任务后,张思德总是将路况好、距离近的送信任务让给战士们,将路途最远、最为难走的送信任务留给自己。张思德带领战士们上山烧炭时,也总是最苦最累的活抢着干。烧炭中最艰苦最紧张的劳动是出窑,而他第一个抢在炭窑低矮的里层,忍受高温烘烤、烟尘熏呛,将灼烫的木炭快速运出来。木炭烧成以后,没有运输工具,他便发动战士们用树枝铺垫、树皮捆绑,通过肩扛背驮,硬是把数万斤的木炭及时运到山外。就是凭着这样一种大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张思德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克服了种种困难,度过了重重难关,圆满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光荣而艰巨的革命任务。
  (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牺牲小我服务大局,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张思德一生当中,当过战士、班长、副班长、农场副队长。无论职务如何调整,他都毫无怨言,对组织上的安排坚决服从,并心情愉快地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真正做到了即能上、也能下,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1936年,张思德在红四方面军任通讯营的班长。1938年春,被调到八路军云阳留守处后,担任警卫连三班的副班长。职务虽然降了,可他却没有丝毫的怨言,依然高高兴兴地去做属于自己的工作,以自己出色的表现、优异的成绩,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被上级领导机关评为“劳动模范”。1940年春,张思德调离原岗位,成为了中共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班长。1942年,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并为中央警卫团。建制的变动,意味着将有一部分干部要“下放”,成为普通战士。张思德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拥护,并积极付诸行动,他说:“当班长是革命工作的需要,当战士同样也是革命工作的需要,我保证一定当好一名战士!”就这样,张思德心甘情愿地背起自己的背包,到一连四班当上了一名普通的战士。在班上,张思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表现出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年龄小、资历浅的班长十分尊重,服从命令听指挥,并积极帮助班长出谋划策,提出好的建议,搞好班上工作;他对战友们关心爱护,热情帮助,使班里充满生动活泼、团结和谐、人人向上的喜人局面,多次受到了上级党组织和领导的表扬和嘉奖。
  二、确立坐标点,高度认识张思德精神的历史意义
  张思德的一生虽然短暂而又平凡,但他崇高的革命精神、高尚的理想追求和朴素的理想信念,成为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楷模。“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对张思德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高度的概括。张思德精神,就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人民至上精神,就是为党为国奉献一切的牺牲精神,更是个人服从组织、小我成就大我的大局意识。
  (一)张思德以其一生,促使“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精神标识。张思德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们的立党之义。而毛泽东发表的《为人民服务》一文,算是真正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立党之本。此后不久,毛泽东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再一次强调指出:“我们的军队是真正人民的军队,我们的每一个指战员,以至每一个炊事员、饲养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的部队要和人民打成一片,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就能无敌于天下。”1944年10月4日,毛泽东在接见解放日报社和新华社全体工作人员时,又一次明确指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在会上致的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进一步指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24日,毛泽东在“七大”会议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强调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必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随后,在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至此,“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最鲜明的标志。为了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后来还系统地作过进一步的阐述。诸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为把党的根本宗旨变为现实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方式方法保障。
  (二)张思德以其一生,促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务实作风。张思德精神的另一层涵义,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生活异常艰苦,加上年年自然灾害的袭击,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对我们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遭遇极大的困难,军队供给濒于断绝,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生死存亡的险境。为了“破局”,毛泽东向陕甘宁边区军民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此拉开序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巨大成绩,陕甘宁边区许多部队粮食、经费达到了全部自给。而张思德就牺牲于这一时期。他是为中国革命事业而牺牲的,自然死得其所。为广大党员在勤俭务实、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和作风方面树立起了一面旗帜。为了将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正是由于继续保持和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迅速地巩固了执政地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和衷心拥护。
  三、把准着力点,深刻领悟张思德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张思德精神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成熟于革命年代。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张思德的英雄事迹和美好品质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全国人民心中,成为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常讲常新、历久弥香。不但作为全党的基本要求,成为全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更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成为了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2022年10月27日,二十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以实际行动鉴往知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讲话中动情地讲道:“上个世纪30年代,在中国饱经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延安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到来,走到了历史前台,成为举国瞩目的中心。使这里形成了一种新的精神品格——延安精神,这种新的精神追求使延安成为一座高耸的精神灯塔,指引人们奋勇前进、争取光明。而今,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张思德精神的本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弘扬张思德精神,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一是“对标”的意义。张思德同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标杆和样板,虽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却远未过时。重温、学习张思德精神,有利于我们对照楷模人物的标准,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查找“四风”方面突出问题,认真整改,更加紧密地联系群众。二是“树德”的意义。张思德终其一生,始终能够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作出最精准的回答,张思德精神的内在价值就在于它包含着当代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和境界,充分体现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经久不衰的时代影响力。学习张思德有利于我们认识信仰的力量,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三是“笃行”的意义。张思德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真情,体现了平凡人生和伟大人格的完美统一。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张思德作为一个平凡岗位上“平凡人”,能够成为几代人学习的楷模,就是在告诉我们:要踏实做事、不要好高骛远,要老老实实、不要虚与委蛇。毕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四、找准突破点,注重发挥张思德精神的社会实践效能
  “为人民服务”是对张思德29年短暂生命历程的高度赞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张思德的英雄事迹和美好品质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全国人民心中,成为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早在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就曾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追悼张思德同志时发表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深刻揭示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的真谛。这种精神远未过时,值得我们永久地传承下去。”作为张思德同志牺牲纪念地,安塞在挖掘、整理、研究、宣传、践行张思德精神工作中,虽然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后劲仍显不足,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不深、创新动力不足、转化学习不活、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推动不强。所以,在后续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协调好人力、物力、财力之间的关系,在精神研究过程中把握主动、赢得先机,积极打造张思德精神研究的理论高地、思想高地,做好理论转化工作,从中汲取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切实抓好理论研究。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发源地,安塞在深化张思德精神研究阐释工作中将责无旁贷,争做桥头堡,敢当排头兵,时时处处走在前列。基于这样的认识,安塞延安精神研究会、张思德精神研究会将致力于做好以两方面工作:一是将专注于研究张思德精神的人才聘请到研究会工作,广泛吸收有志于张思德精神研究的中青年干部和退休老同志、老干部、老专家加入研究团队,并落实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从人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同时统筹教学、科研和培训等机构,依托延安红色革命圣地的资源优势,推动张思德精神研究走深走实。二是通过积极与中省党史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四川仪陇建立合作机制,由两地联合或轮换的方式定期举办“张思德精神论坛”,开展不同层次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对张思德精神的内涵进行丰富拓展,持续推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努力把安塞打造成为张思德精神研究成果的荟萃之地和思想高地。
  (二)加大旧址保护力度。安塞楼坪张思德牺牲纪念地旧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设施已然无法满足后续作为教育基地的相关活动的有效开展,鉴于形势的需要,我们将通过加大投入力度,科学统筹规划,借助5G、AR等先进技术手段,丰富展陈形式,多维度宣传展示,通过对张思德精神的内涵解读、烧制木炭工艺展示、边区大生产场景还原、张思德精神最新理论成果展示等,打造延安精神、张思德精神现场教学点、研学研讨实践点,使张思德牺牲纪念地旧址成为全国学习宣传张思德精神的教育基地和前沿窗口。
  (三)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将每年9月8日《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日作为全区党员践行宗旨的教育日和服务日,举行弘扬张思德精神报告会和各种务实的、群众能够看得见的为民服务活动,强化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的宗旨意识,让张思德精神永放光芒;借助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精心策划凸显张思德精神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践心于行,积极打造新时代张思德志愿服务队、调解队、巡逻队、宣传队,通过安塞区张思德精神宣传先进个人、张思德精神践行示范岗等评选活动,切实将张思德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同时,学习借鉴四川仪陇等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地标建筑、地域地名、机构命名等方面植入张思德精神文化符号,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利用城乡标识、LED显示大屏、公交车身等媒介,对张思德精神进行广泛宣传,融媒体中心开辟专栏在固定时段宣传张思德精神,宣传部门利用“互联网+”的模式把张思德精神在互联网上全方位展示,切实增强宣传效果,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四)持续做大红培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视察调研,每到一处都反复强调,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并围绕“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因此,安塞要利用好张思德牺牲纪念地旧址,争取各级党委和相关培训机构,将张思德精神学习实践纳入干部培训教育重要内容和党员干部红色培训课程,将张思德牺牲地作为现场教学、研学基地,采用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专题教学、红色拓展教学、激情红歌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开展张思德精神的学习教育和理论研讨工作,带动安塞红培产业快速发展。
  (五)有效提升区域影响。通过张思德牺牲纪念地实景还原炭窑烧炭场景、舞台情景化演出、借助陕北说书、陕北道情等形式,创新教育方式,延展思想内涵;依托张思德牺牲地山水风光秀美、生态环境优越、距离延安较近的优势,规划建设一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户外拓展基地,吸引社会团体和企业在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开展别开生面的团建活动,实现以红色教育培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从而实现多方位整合安塞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黄土风情文化资源、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目的,以点带面,打造红色培训产业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同时,下大力气研发文化旅游产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为推动安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安塞区延安精神研究会、张思德精神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