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21日
好山好水好画卷
——富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纪实
    ●丁家塬村矮化密植示范园
    ● 果农为果树喷洒农药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王前锋
  盛夏的鄜州大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目之所及皆是人们忙碌的劳作景象:塬面上成片成片的果园里,果农们在登梯爬树忙着疏果套果袋;川道农民正穿梭于蔬菜大棚和育苗插秧的田畴上。
  产业兴则百业兴。
  当前,富县正在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破解乡村振兴难题,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起步之年的机遇,以产业革命促振兴,以产业兴旺成就振兴,把乡村振兴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苹果产业:老园改造更新焕发生机
  近年来,富县依靠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的得天独厚条件,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以苹果产业的振兴、兴旺实现乡村振兴。去年,全县37万亩苹果总产量达62.50万吨、产值34.83亿元。
  “中指塬的苹果树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栽种的,存在树龄老化、密度大、光照通风不好、土地肥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全力推行每棵树施20斤农家(有机)肥、亩保留40株树、亩产值3万元的‘243’管理规范,全镇老园改造面积已达到4万亩。”羊泉镇副镇长梁红强说。
  已经尝到老园改造甜头的羊泉镇郭丰村果农任保平边劳作边笑着说:“我这5亩园子是1995年种的树,树龄都快30年了。去年按照政府要求的隔行间伐以后,套了3万果袋就卖了4万块钱。”
  同时,富县高塬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孔建军对于自己建设的茶坊街道扶龙村的百亩矮化密植园充满了希望和期待。他说,“我们引进的维纳斯黄金、阿珍富士、巴克艾和魔笛都是苹果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新品种,今年才是栽上树第三年,预计就能产4~5万斤果子,矮化密植大大缩短了果树的挂果期。”
  孔建军的合作社成立13年来,通过“合作社+农户+技术、物资、销售”一体化合同制的经营管理模式,不仅仅是让378户果农直接受益、211户贫困户得到帮扶,最重要的是在苹果产业发展中所起到的科学、规范化示范引领作用。
  “我们制定出台了《富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实施方案》,通过有序推动苹果产业‘三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苹果高质量发展‘百千万’示范工程,大力推进‘243’老园改造提质增效工程。在生产、销售、加工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让更多的果农、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全力守好苹果这个最好、最适合的产业。”富县果业技术推广和营销服务中心主任王延林说。
  据了解,富县已完成苹果老园改造3.8万亩,建成百亩以上集中连片间伐示范园57个、幼园示范园5个,建成镇村两级苹果高质量发展果园核心示范区1.57万亩、带动区14万亩、辐射区21万亩;建成防灾减灾综合示范园100亩,新搭建防雹网8263亩,累计达到6.2万亩,基本实现冰雹带全覆盖;建成高质高效示范园、50亩以上间伐示范园29个,新建成苹果采后处理点16个、大中城市“延安苹果”专卖店和直销窗口7个。
  水稻产业:农旅融合绘就和美乡村
  如果说苹果产业是富县塬区果农致富的“金果果”,那么绿水青山就是富县川道农民富裕的“金山银山”。
  位于富县葫芦河川的农民依托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产业。
  近日,“富美鄜州 塞上江南”水稻插秧节活动在直罗镇胡家坡村举行。现场插秧、拔河、摸鱼等稻田竞技比赛及亲子体验活动;“直罗贡米”“秦直酒”等特色农产品,黑陶、剪纸、熏画等非物质文化展示吸引了众多村民、游客围观叫好。
  历史上有名的“护驾坡”,如今却因每年的“插秧节”“开镰节”成为远近闻名的“人气流量地”“网红打卡地”,近两年累计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经营收入约300万元,从而打响了“塞上小江南”与“直罗贡米”两张名片。
  随着水稻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和“直罗贡米”品牌叫响,造福的是整个葫芦河川的老百姓们。
  “俺们这儿就适合种稻子,背靠子午岭,脚踩葫芦河,山好水好,种出来的大米都好吃!”张家湾镇川庄村54岁的老稻农冉琼对自己多年来的坚持确信不疑。
  拉家常中冉琼给记者算了笔账:去年她家的水稻亩产1500斤,能加工出1050斤米,1斤米卖三块二毛钱,除去800块钱的投资,每亩地纯收入2560块钱,是别人种玉米收入的2~3倍。
  然而,这也只是冉琼种好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作为川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周海斌,他要考虑的是如何带领所有村民和村集体发展壮大的问题,在对周边村子考察学习后,他心中早已绘出了一幅川庄村“农旅融合”发展的蓝图。
  “光靠咱老百姓单打独斗发展产业是永远成不了气候的,必须一块儿‘抱团’依靠科技才能助农强农,才能实现富民强村、振兴乡村。”周海斌望着面前正在倒排工期、加紧建设的“田园综合体”服务中心,一想到就要建成运营了,内心就激动不已。
  “川庄村149户490人,拥有720亩耕地,其中水稻种植568亩,是我镇‘千亩水稻’的核心示范区。村子以培育‘田园综合体’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契机,按照‘三区三园一中心’(‘三区’指有机水稻种植示范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和特色农产品展示区;‘三园’指农耕园、五谷园和休闲餐饮垂钓园;‘一中心’指园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思路整体规划建设的。”张家湾镇镇长汪剑锋说。
  目前,富县已在直罗、张村驿、张家湾、北道德4个乡镇种植水稻1.56万亩,通过统一品种、智能数字化大棚育秧、全程机械化种植管理、“云稻米”认养销售等方式,推动全县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加强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及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绘就和美乡村画卷。
  蔬菜产业:大棚采摘体验别样乐趣
  近日,为期一周的富县茶坊街道第三届瓜菜采摘节在黄甫店果蔬示范园开幕。
  现场人潮涌动,群众边欣赏文艺表演边品尝各色新鲜的瓜菜、美酒和蜂蜜等特产;“吃瓜”“采摘”比赛和各种直播打卡,将现场活动瞬间“引爆”,不断赶来的人群车辆让该园区旁的210国道变得拥堵起来。
  在现场展区,白新民家的甜瓜引来不少群众驻足品尝。“我花6万元承包投资的3座大棚,年前就已经把成本收回来,已经盈利了6万多元。”白新民高兴地说。
  “村上的大棚是按照‘村集体+农户+合作社’的模式经营,将建成的大棚以80~120元/米优先承包给村民,村民进行错季种植小瓜、西瓜和草莓等,预计年人均可增收1万元以上,大棚承包费收入35万元。”黄甫店村第一书记钟苗说。
  “我们以瓜蔬为媒,以节会友。打造‘瓜菜采摘’休闲游特色品牌,全方位、多元化宣传展示乡村产业,彰显产业优势,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茶坊街道党工委书记梁永辉说。
  菜农脸上的笑容,大棚产业的兴旺,带来的是乡村振兴。榆黄蔬菜产业园区现已是市民节假日里体验田园采摘、享受亲子时光的必选“打卡地”。
  目前,富县正在加快设施农业建设发展步伐,已在茶坊、牛武、直罗、张村驿4个乡镇完成600亩设施蔬菜基地新建工作,全县瓜菜种植面积已达到3.7万亩。
  “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把农业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在产业振兴、兴旺上,我们要依据川塬产业发展的实际现状,抓好苹果、水稻和蔬菜这些最好最合适的产业;要聚力智慧农业、让数字赋能;要树立链式思维理念,做好产业发展的强链、补链和延链工作,以实现产业兴旺铺就乡村振兴之路。”富县县委书记李彦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