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22日
延水之畔织锦绣 村美民富产业旺
——宝塔区唱好乡村振兴“望闻问切”四部曲
  通讯员 杨旭
  摆脱贫困再出发,乡村发展迎来新的历史起点。如何找到一条尽量长远可靠的致富路,把好事抓得更实?怎么能帮到群众心坎上?如何发展农业,促进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如何让更多农民受益?
  宝塔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在回望、仁闻、叩问、关切4个环节上下功夫,以实际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正在求索乡村发展的其他地方而言,宝塔区的实践与探索无疑可以提供一份智慧和力量。
   回望——重新认识乡村价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宝塔区牢牢把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根本任务。勇于先行先试,主动作为创新,细化制定巩固成果、乡村发展、人才培育和乡村治理4项工作安排,要求驻村队员、联户干部、网格员、信息员把“回望”放在前头。
  回望就是回头看,重新解读帮扶路径、认识乡村价值。重点关注全区7万余户农户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主体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衔接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系列问题,并首次将城市规划区内的“农转非”人群也纳入关注范围。同时,对51个脱贫村、4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24个软弱涣散村也要做到监测与帮扶同频共振。
  党员干部在驻村“回望”的工作中,“身入”基层,“心到”一线,做到架子放下、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做到“三个了解”:一是对所帮扶的村情民意以及重点低收入人群要了解;二是对调查的事项要了解;三是对乡村生活、生产、生态、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等功能要重新认识和了解。他们挖掘整理重要信息,收集各类意见建议,做到了心里有底、胸中有数,真正把准备工作做实、做深、做细。 
  仁闻——笃行为民干事的价值取向
  “仁心仁闻,民被其泽。”宝塔区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中,坚持有情、用心、创新,坚持带着感情和温度行走在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切身“仁闻”,感受百姓的喜乐哀忧,做好入户记录,写好民情日记,摸清百姓衣、食、住、行情况,设身处地把群众的事情看到眼里、记在心里。
  该区对常住人口入户核查55809户,对外出人员电话询问17759户,梳理问题50余项,制定对策建议76条,印发政策“口袋书”1万余册、宣传资料30万余份,政策宣讲509场次。对有劳动能力的143户和弱劳动能力的35户,发展产业和就业帮扶让他们找到了出路;对无劳动能力的21户,兜底保障守住了底线;对医疗、教育、安全住房等单项因素易返贫致贫风险的75户,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百姓需要什么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原则,及时开展针对性帮扶,让村民真正感受到党员干部大调研、大走访带来的实惠。
  叩问——融入乡村引导群众迈上新征程
  “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叩问重在“问”,尊重群众的意愿,站在群众的角度问乡村振兴我们如何干?乡村建设我们村怎么办?乡村能否依赖自身的内在能量重新动员和集结?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乡村生活方式、社会经验、文化伦理会否中断消失?
  宝塔区党员干部在广泛走访、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所见、所闻、所问,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梳理出问题,并制定出台针对民生事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城乡卫生、生态环境、道路交通等各个领域的《实施方案》《实施意见》《责任清单》等系列文件,建立起了明确的领导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并把握好工作重点、时间节点和关键要点,确保乡村振兴各阶段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严抓“叩问”环节,达到了问出“鱼水关系”、问出善意实举、问出民生为本目的。
   关切——心系群众凝心聚力促发展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宝塔区推行“听群众说话、向群众讲理、带群众干事”的引领机制,把群众组织起来、把机制健全起来、把人才调动起来、把资金用活起来,真正抓实了“关切”环节。
  面对乡村振兴的新情况新问题,宝塔区首先立足三个着力点健全三库机制。一是在动态监测帮扶着力点上健全监测人员库;二是在产业就业增收着力点上健全帮扶人才库;三是在衔接资金使用和管理着力点上健全资金保障库。在动态监测帮扶上,640名业务能力突出的监测人员采取线上与线下同步、监测与帮扶并举、当前与长远兼顾三项措施,确保稳定实现风险消除。在产业就业增收上,各领域的能人乡贤、乡土专家、“三官一律”法治人才等专业人员细化服务管理,打牢乡村振兴基础。目前,19个业务指导组举办线上线下职业技能培训35场,培训2996人次,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实现就业创业2858人。通过土地流转入股、资金入股、订单生产、劳务输出、代种代养等形式增加收益脱贫户425户。
  同时,宝塔区还着力加强乡村人才工作,构建“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出台制定明白人聚乡、带头人回乡、技术人下乡政策措施,以强有力的示范作用,带动群众全面发展,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从激发内生动力到凝聚振兴活力的根本转变。全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农村公共服务人员、乡村治理人员、农业农村科技人员等各类群体达到7000多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旺盛的人才活力。在衔接资金使用和管理上,加强资金保障库建设,科学合理安排衔接资金项目计划,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一条底线”有资金支持、有项目支撑。民政局设立100万元防返贫救助基金户,财政局和乡村振兴局设立50万元防贫保专户,医保局设立大病临时救助专户,有力保障监测对象的帮扶措施落实到位,确保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