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吴舒捷 王刚 记者 孙艳艳)近日,洛川县非遗传承人们别出心裁,忙着用巧手做毛麻绣、画农民画,寄托端午情思,展现浓厚节日气息和淡淡的乡愁。
6月21日,在延安洛川民间绘画代表性传承人吴玉琴的家中,她创作的《过端午》《非遗走亲戚》接近完工。端午前,她就开始精心构思,利用半个月时间创作出这两幅端午节农民画作品。
吴玉琴告诉记者,在洛川,每年端午节母亲都会给孩子做裹肚、香包、老虎鞋,还会烙面鱼。端午节当天早上孩子起床,就给孩子戴上香包,寓意驱灾辟邪,健康成长。“这幅《非遗走亲戚》是节日期间亲戚把自己绣的香包相互赠送,也是把祝福传递下去。”吴玉琴向记者介绍她创作的农民画。
品习俗,话非遗。在洛川毛麻绣县级传承人王桂连家,一家人吃过早饭就坐在一起忙着绣关于端午习俗的毛麻绣。最近,她和家人绣了《金蝉吐金钱》和《端午节》,迎接端午的到来。
“这一幅是金蟾吐金钱,三条腿的蛤蟆就是金蟾,人们常说艾蛤蟆躲端午,寓意辟邪免灾。这一幅是洛川过端午的一个民俗,奶奶给娃戴端午香包,肩膀上是鸡和娃娃,头发上戴了个粽子,就是给娃祈福,让娃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王桂连介绍说。
作为洛川毛麻绣传承人,除了平时潜心创作,每到春节、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她都围绕节日主题,带着家人一起创作,制作有节日代表性的毛麻绣,表达对传统节日的情思,以及艺术对生活、时代的诠释。
“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洛川的民俗传统,把洛川民俗文化传承下去。”王桂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