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是人体内不可或缺的一种维生素,在人体内有很多生物活性。人类对维生素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早在1824年,就有人发现鱼肝油可在治疗佝偻病中起重要作用。1918年,英国的梅兰比爵士证实佝偻病是一种营养缺乏症。早在20世纪初,科学家就研究发现,多晒太阳或食用紫外光照射过的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可以抗软骨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并命名人体内抗软骨病的活性组分为维生素D。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Adolf⁃Windaus成功研究出维生素D的化学结构,于1928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足以说明维生素D的重要性。
那么,维生素D究竟有哪些好处,应该如何科学合理服用呢?我们采访了市人民医院疼痛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王忻教授。
维生素D的作用
王忻说,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类固醇的衍生物,为一组具有抗佝偻病作用,结构类似的固醇类衍生物总称。现已知的维生素D有多种,比较重要的是维生素D2和D3,它们的结构很相似,只是侧链有差别。
最主要的是维生素D3(胆骨化醇、胆钙化醇)、维生素D2(骨化醇)。膳食中维生素D主要来自动物性食品如鱼肝、蛋黄、奶油等、摄入后在胆汁存在情况下从小肠吸收,以乳糜微粒形式运入血中,在肝、肾、线粒体羟化酶作用下转变为1,维生素D3,具有生物活性,可刺激肠黏膜钙结合蛋白(CaBP)合成,促进钙的吸收,促进骨质钙化。人体内胆固醇衍生物7-脱氢胆固醇贮于皮下,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下可转变为胆骨化醇,为内源性维生素D,能促进钙、磷的吸收。
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调节钙、磷代谢,促进肠内钙磷吸收和骨质钙化,维持血钙和血磷的平衡。可促进骨盐沉积,可能是维生素D3使钙通过成骨细胞膜进入骨组织的结果。维生素D3的缺乏可导致钙质吸收和骨矿化障碍,引起佝偻病的发生。D3对白血病细胞,肿瘤细胞以及皮肤细胞的生长分化均有调节作用。对原发性乳腺癌、肺癌、结肠癌、骨髓肿瘤细胞等均有抑制作用。此外,D3还能加速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而后者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效应。还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维生素D缺乏
王忻说,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少儿佝偻病和成年人的软骨病。佝偻病多发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和骨骼的变化。神经精神症状上表现为多汗、夜惊、易激惹。骨骼的变化与年龄、生长速率及维生素D缺乏的程度等因素有关,可出现颅骨软化、肋骨串珠等。骨软化症多发生于成人,多见于妊娠多产的妇女及体弱多病的老人。最常见的症状是骨痛、关节痛、肌无力和骨压痛。
如何补充维生素D
王忻说,婴儿、儿童、青少年及孕妇、乳母每日需量为400IU(国际单位)。我们北方的食物中含量极低。人通过暴露于阳光下、膳食摄入和维生素D补充等途径补充维生素D。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并不多,乳类、蛋黄、动物肝脏(如鱼肝油)和富含脂肪的海鱼(如三文鱼)等含少量维生素D,而植物性食物如谷类、蔬菜和水果几乎不含维生素D。
所以,与其他营养素不同,维生素D在饮食中很有限。阳光中只有波长290~315nm的紫外线B能穿透皮肤(雾霾天、用防晒霜、隔着玻璃可以隔绝这个波长的紫外线),早上10点到下午3点的太阳,每日15-30分钟,每周3次即可,由此将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北方的天气情况及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导致绝大部分人都缺乏维生素D。大部分人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来达到推荐的摄入量。主要是补充普通的维生素D2、D3。婴儿补充400IU,12岁以前均可以补给,普通成年人补充400IU/日,65岁以上人群补充600~2000IU/日。
总之,维生素D缺乏是非常普遍的,危害较大,目前绝大部分人认识不足。维生素D具有广泛的有利于人体生理作用,补充普通维生素D可以增加骨密度,改善骨痛,增强肌力,降低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