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盘游》 郭愿宏
去年冬天,王新建先生将新出版的散文集《山河盘游》赠我一册。他落座后,仔细掏出一支专用钢笔,在书的次页留下俊美的提赠签名,骨干的硬笔竟然舞出狼毫的峭拔气势。其人清瘦温和、轻声慢语,却透着劲松苍竹般凛然不屈的风骨。即使寒冷的冬天也按捺不住他身体里蕴藏的勃勃力量。
一
如此深厚的内力来自何处?唯有识其人观其文。他博雅好古,方圆有度,在延长高中登坛执教,兼授语文、书法;他热爱故乡山川风物,尤其钟爱历史文化;他自带浩然夫子气、谦谦君子风。偶尔与他相聚,几杯烧酒催化引诱,便可见其赤诚坦荡的真性情。
他是个有厚度、有情趣、有激情的人。俗世的奔忙,人生的辗转,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的一地鸡毛,难以锈蚀他对文学一往情深的眷恋。文学对他而言不是谋生手段,而是提升灵魂的载体,是对无奈现实的救赎,是对自我生命的反观超越。因此,他少了职业作家对写作速度、数量、质量的迫切需求,多了作为业余写作者、文学爱好者、欣赏者的不慌不忙。
其秉性心态决定其文字不急不缓,无大起大落,像故乡的小河娓娓而来。当我们静静抚摸河床,那涓涓细流便会浸润人心。加之,他对传统文化的钟爱、对古文古帖的研读琢磨,形成其写意白描、含蓄内敛的行文风格和独特神韵。其文节奏不像短桥窄马、勇猛制胜的咏春拳,而像吐纳自若、化刚于柔的太极拳,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读者化到他娴熟的拳法中来。当你反应过来时,已深陷其中。识其人、读其文,须慢慢欣赏品味。如饮工夫茶,小杯细啜方得真味,鲸吸牛饮则索然寡味。
二
此书封面看似淳朴简约却颇为考究,蓝白二色截然区分又浑然一体。墨蓝中散发古籍的清幽深邃,雪白中透出美玉的温润质地,完全符合其人其文的精神气质。全书由风物、杂感、游记、人物四个篇章组成。其中,风物篇中多是故乡、亲情、童年沉淀在作者记忆里的精华,写得温暖、恬淡、醉人。《雨村》写连阴雨带给村里人的闲适与烦恼,家庭中的短兵相接、冷战内耗,墙体的悄然倒塌,铁匠老王二儿子的婚事在众人的沉默中被搁浅,“只有屋檐上如注的水的声音和铺内单调的铁锤敲击红铁的铿锵之声。”将雨中农家小户的故事写得波澜不惊又生动传神,像一幅淡而有味的乡情写意画。但我觉得这些都还是铺垫,是为最后的胜利蓄力积势,不得不承认作者是一个“卖关子”“设悬念”的高手,他能稳住性子,把握火候,直到文章结尾处才逐渐显山露水。“太阳穿破高原的浓雾,照在漫长雨季浸泡了村落的草木庄稼上,泛着耀眼的光芒。”“有多少块土地,就有多少顶草帽在阳光照耀下精神饱满的谷子间起伏游动……”于波涛汹涌、大开大合中写出大气势很容易,能在平静悠然中写出壮阔的声势却十分难得。文中这一幕是上苍赋予每一个卑微子民质朴无华又不同凡响的尊贵、充盈、强健。仅这几句,足以升华全文。
《犁》用拟人、通感手法,将犁写得有生命、有情感、有创造,它带着某种信仰和启示,去开掘丰厚的土地,开辟亮堂堂的生活。“扶犁的人在经年累月的耕作中,使犁铧集勇往直前与善刀而藏于一身。”通篇在这种诗意与哲思交融的基调下行进。“犁,我们丝毫不用担心其失去本义而只留下寓言,虽然它与人类文明的发轫期相距不远。”作者不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而是为人类、为粮食、为生存担忧,担忧犁与土地的分割,担忧它会像金银珠玉、秦砖汉瓦一样沦为博物馆里供人观瞻的展品。他为苍生发出深情的呼唤:“犁还挂在檐下,等着河开,等着雁来,等着农谚和童谣的又一次传唱……不久,一场播种生命的伟大活动就又会拉开序幕。”这里有俯仰之间无声的叩问、沉思、呐喊,一笔带过,犹如书法中的留白。
《雪村》开头就是这样结实的句子:“农家牲畜圈里久积和新生的臊溲气息,热浪一样漫过来,真真切切,厌弃之余又不由让人狠劲地深嗅一下。”“光阴不可逆,人无再少年,可时间和回忆却是神奇的东西,它们能彻底改变人们对过去场景甚至痛苦经历的评判,那些泛黄的、乳白的、玫瑰色的往事,在一个超脱者的眼中看来,全都温馨可爱。牲口圈里混合发酵出的那些让人刺鼻流泪的气味,在当时无疑是让人厌恶又不得不面对的困境,却成为沉淀在人灵魂中熟悉的气味,在多年以后,它化作一味良药、一缕沉香。”另一章节中写到二狗的新婚之喜,用白描的笔法,含而不露,引人遐想。“二狗的幸福又洋溢在铜色的脸上,健壮如黄牛一样的体魄,加上新婚带来的昂扬斗志,他干起活来更泼,他能够担一上午的水,劈一下午的柴。新婚,让他的生活变得热气腾腾。”林语堂说:“幸福总是在秘密中进行”,作者像在说悄悄话,以描写式的叙述,用笔极简、极淡,却将被幸福包围的二狗的心理、神情、动作都刻画得十分逼真,作者和主人公都不必说如何如何幸福,却能恰到好处地与读者产生共鸣。作者笔下诸如此类的散文,还有储藏着高原人生存密码、激荡着生命的蓬勃和欢悦的《旱井》,回馈给不会写诗的农人、带着醇香与温暖诗意的《腊月雪》,年轻人过瘾地听二爷讲了半夜亲身经历的故事、第二天赖床不起的《冬事》,承载着多少美好回忆、不复存在却让人牵肠挂肚、刻骨铭心的《信》,喟叹家园不是住宅、重建后再难复原真容的《麦子》等。
让人惊喜的是,王新建的散文,能让人在写风物亲情的篇章里看到如泰戈尔、冰心笔下的美妙的哲理诗。《承露集》中随处可见这样蕴含哲思启示意味的好句:“生命的高树上,有多少温暖的鸟巢,可是,它们宁愿奔波在远方。”“大地花费了一整夜,酿制了玉露琼浆,暂且把它存放在花叶上,然后沉沉睡去。”“池塘因为云彩的美丽而把她拥入怀中,云彩撒娇道:‘你不清澈,就不能俘虏我。’”“孩子宁肯相信诗歌,而不相信格言,尽管格言更短,一身正气。母亲说的是谎言,为何孩子竟然如沐春风了呢?父亲的话冷若冰霜,如千年的铭文,孩子竟然熟视无睹。”“一枚蒲公英种子落在沙漠上,从此,沙漠心事重重。”“蟪蛄因为‘伟大’一词迷茫了一个春秋。”“无梦的夜,我可能才是真正的蝴蝶。”……这些神奇的文字具有唯一性,诗无达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作者已经找到它们最恰当的表现方式,任何转述与阐释都会使其失去本来的韵味,我们只能静静品读。
三
第二篇章“杂感”显示出作者厚实的学养、浓烈的诗情和缜密的思辨。《秋天的寓言》与《承露集》相似,却多了反弹琵琶般深刻的洞见。“诗心如卤水。点化了季节的骨骼与神色。”“没有卤水的加入,豆汁不改那混沌鸿蒙;没有诗性的想象和渲染梳理,日月山水缺乏了灵光和意境。”“看过了时间与世间花开花落,之后,便凝结成了思想的霜花。”“节气歌是农民的诗歌。诗歌比历史更真实,史诗是历史修饰的诗歌。”“诗歌的秘密就是诗歌的伟大。”“在我看来,写作者的头顶,应该端坐着一尊肃穆之神灵,手握冷飕飕的判官笔。”这样的句子绝不是冥思苦想出来的,也不是在朦胧未知的春天、激情四射的夏天、凛冽肃杀的冬天所能找到的答案。这是秋风秋霜帮我们廓清了万事万物本真的存在,是像王阳明一样历经百死千难后,从良知与心性中找到的一轮光明月,是季节之秋、人生之秋自然而然结出的思想之果、智慧之果、芳芬之果。
《花泥录》一文,从殷红如血的海棠花想到苏东坡的《寒食帖》,既揣摩书法笔意,又探究诗中意象。一句“泥污燕脂雪”浓缩了人生多少起伏辗转、零落尘埃的况味。作者感叹:“美在有无之间,在哭笑之间,在断而未决之间。美在不舍与放下之间摇摆,已经不必多言!”经过几番自我挣扎、交战、和解,作者逐渐领悟了道家“和光同尘”的妙理,“花坠入泥,花也不再高贵,泥也不再卑微,两者相对,会心而笑。”
在《高原之秋》一文中,作者翻开秋的扉页,梳理田园物事,最终深入到秋的内核——人间秋思。“秋的天空很高,相信那是留给大雁的;秋山是远的,那是留给最后一排健翮的。但不管秋水多长,秋山多高,都阻不断人间的相思。”那个与黄河对岸的小伙子有过秦晋之约的三女,苦苦等待着他的音信,望穿秋水,望穿千山。作者为悲凉的高原之秋、楚楚可怜的三女导演了一个美丽的结局:对岸的小伙子那满载彩礼的牛车终于停到三女家门口,她红红的上衣、红晕的脸颊,书写了高原秋天的一个神话。这个苦焦的地方,太需要一场又一场透彻心灵的爱情雨露的浸润,我们怎么能怪作者如此多情?
《博爱春秋》中,也许写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字里行间透着爱、蘸着情,但字面上却表现得纹丝不动。初到博爱学校的自己,住过潮湿的学生宿舍,闻过散发着浓烈碳酸铵味道的球鞋,遭受过长腿蚊子的叮咬,幸好能被不远处的小河的流淌声催眠。携妻子在此处安家,房东家烈性的小黑识得好人心,对自己一家格外友好。学校分配给自己的那个混乱班级,被自己整饬得有模有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逐渐提高,老师的监督检查成了多余。这一切全都在信息灵通的张校长的掌控之中。这次,他亲自提酒慰劳。原来是年轻人的聚点——“四五六”酒馆为校长提供了“情报”,年级主任就是“卧底”。写出了学校这个“微缩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又在情理之中,透出几分人性的狡黠可爱。最让人感动的是结尾,当自己怀着难舍的心情离开博爱学校时,不忍心向学生提起,怕他们伤心。“汽车开动了,模糊的玻璃窗外,一只黑色的小兽,箭一般朝我们飞奔而来。”万物有灵,小黑的举动让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感动、惭愧。当我们读到书中的《写作,灵魂的探险》一文的这个标题时,感到它已经向我们打开了一扇思想之门:“一个从家园逃往自然界的孩子,是一种没有追求的追求。”作者推崇性灵派,“师心而不师道,是一种人性的复苏。像从苗圃移植于清新大地的花木,看云出于岫,鹰击于空。”作者认为写作的探险正是在于发掘“非常之观、非常之美、非常之理”。
边引边评已经说得太多,此书中“游记篇”“人物篇”尚有历历风景、万朵精彩,何必赘述?何不学学王新建先生的“留白”之法。欲探其究竟,那就读此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