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初
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怀着朝圣的心情,从浏阳走向延安。
浏阳和延安,因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经在地球的一条红飘带上一起舞动。上个世纪70年代发行的《革命圣地》普通邮票,其中有韶山、井冈山、遵义、北京,也有陕北的延安和浏阳的文家市。一代伟人毛泽东,连起了一串英雄的地名。毛泽东从浏阳走到了延安,从延安走到了北京。两座相隔千山万水千里之遥的城市,因为他而有了缘分。
毛泽东曾经三次踏上浏阳的土地。在这里打响了军事生涯的第一枪,在这里孕育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在这里创建了红一方面军,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星星火种。乃至于很多年之后,这里唱响了一首歌:“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歌声最后献给了毛泽东:“出了个毛主席,世界把名扬!”毛泽东对浏阳情有独钟,浏阳对毛泽东情深义重。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毛泽东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十三个春秋。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毛泽东在这里领导了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陕北的信天游里,有着对领袖的讴歌和崇拜:“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一大批优秀的浏阳儿女跟随着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两万多革命烈士牺牲在革命的征途中。胡耀邦、王震、宋任穷、王首道、杨勇、李贞等少数幸存者,跟随着毛泽东从浏阳走到了延安。他们在陕北的土地上浴血奋战,奉献了美好的青春。他们的名字闪耀在浏阳的县志上,也铭刻在延安的革命史上。这是浏阳对延安的贡献,也是浏阳在延安的光荣。
杨家岭上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是我们此次学习的重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合影中,我们看到了两位浏阳籍艺术家的身影:女画家张悟真坐在了毛泽东的身边;戏剧家欧阳山尊在座谈会期间写信给毛泽东,毛泽东回信说:“你的意见是对的。”人杰地灵的浏阳,曾经与延安的脉搏一起跳动。
伫立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我们在三五九旅战斗序列领导人名单中,发现了好多熟悉而亲切的名字:王首道、李信、刘子奇、唐子奇、苏鳌、熊晃……王震将军正是带着这些浏阳子弟兵,创造了南泥湾的传奇,创造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神话,把浏阳精神融入了延安精神当中。
去延安的旅途中,我一直在思索:为什么穿着补丁裤的毛泽东,在延安这个有些偏远的地方,在贫瘠的陕北,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什么革命老区浏阳,能够从全国贫困县跨入全国百强县?
这时我已经找到了答案:因为有一种精神,它属于延安也属于浏阳,属于我们的民族!延安精神和浏阳精神,有着相同和相近的内涵,有着血浓于水的渊源。
在历史的天空,延安和浏阳是两颗闪亮的星星。正如冰心老人有诗:“深蓝的太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地互相赞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