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3日
红苹果的“秘密”
— 洛川县产才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
    ●李前进(右四)正在为果农进行苹果生产技术讲授
    ● 洛川矮化密植园

  通讯员张云鹏
  悠悠黄土地,芬芳红苹果。
  洛川苹果名扬海内外,现已位居中国水果类品牌价值第一,骄人的成绩是70多年来洛川历届县委、县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久久为功的坚持,是洛川人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付出,更是洛川县高度重视人才“引、育、用”的结果。
  人才是战略资源。近年来,洛川将产才融合理念嵌入人才事业发展中,依托主导产业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通过高层次人才“集聚”、骨干人才“下沉”、乡土人才“示范”的举措,为加快洛川苹果高质量发展凝聚了智慧和力量。
  1 注入人才活水,提升苹果成色
  仲夏的洛川县,农业机械轰鸣的机器声,果农们的吆喝声、笑声,时近时远,多种声音夹杂在一起,好一派田园风光。
  走进洛川县束怀瑞院士工作站生产基地,映入眼帘的是彩色防雹网,在彩色防雹网的照耀下,苹果树像披上了一道道彩虹。防雹网下苹果树整齐排列,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贯穿其中,开阔的行距为机械化作业留足了空间……
  “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树,都是在2019年嫁接选育的新优品种,目前已经挂果了……”生产基地负责人李前进一边带领群众参观一边介绍道:“目前,我们筛选出当地性状良好的苹果芽变单体270个和优系77个全部进行高接换头,引进了国内具有推广价值的20个苹果新优品种、27个红富士优系品种。今后我们将继续跟踪观察,争取2-3年内筛选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优品种1~2个,助力洛川品种更新……”
  近年来,洛川县高位“嫁接”优势科教资源,充分激发人才创新能量,推动研发与需要的精准匹配,引进了康振生、束怀瑞、李德发等4个院士工作站,聘请全国苹果产业体系知名专家组建成立洛川顾问团和洛川苹果研究院,激扬了洛川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并先后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成了西农延安洛川苹果试验站,组建了年繁育能力达10万株的苗木组培中心,建立了500亩苹果苗木繁育基地,年生产优质苹果苗木200万株;建成品种资源圃100亩,储存品种600多个,选育出了“秦脆、秦蜜、秦帅、秦霞、秦露、秦玉、秦秀”等多个优系品种;引进了海升集团、陕西王掌柜等企业,在洛川土基镇建立了延安市第一块千亩矮化密植种植示范基地,成为洛川苹果转型升级的示范引领。陕西王掌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20年落户洛川,占地36亩,总投资1.6亿元。建有常温无尘加工车间3座、全智能选果线2条和现代化气调库储藏能力2.3万吨。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持续带动吸纳周边3个乡镇20余个村的富余劳动力就近务工,日均用工量达300余人,每年可增加周边群众务工性收入1600万元。
  同时,洛川县着力打造“才聚洛川·智汇果乡”人才工作品牌,先后聘请全国苹果产业体系知名专家52人组建成立洛川苹果产业科技顾问团,为洛川苹果产业发展“把脉开方”,提供智力支持。出台了人才政策10条,深入实施“借力精英”“圣地寻才”“产研融合”三大行动,紧盯“科技赋能产业”的效应,靶向引进院士专家,深入一线开展科技研发攻关,突破产业瓶颈技术6项,制定洛川苹果综合体11部分,获得专利8项,累计培训果农12万人次,指导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基地3000余亩,院士专家“带队”,成为驱动洛川果业创新发展的“最强大脑”,提升了洛川苹果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2 骨干人才下沉,激发产才融合活跃度
  人才赋能,洛川将小苹果做成了大产业。
  1947年,李新安从河南省买回200株苹果树苗,在老辈人耕种糜谷的地里建起了洛川县第一个果园。李新安的胆识让周围的乡亲们第一次见识了什么叫“一亩园可顶十亩田”。
  在随后的70年时间里,苹果不仅给洛川带来荣誉,也给洛川群众带来财富。如果把洛川比作一只展翅腾飞的金凤凰,那么伫立在洛川苹果产业发展历程上的李新安、郑彦勇、安金海、王建锋、屈军涛、李前进、王晓东、郑李宏、杜军梅等等骨干人才便成了洛川梦想“点石成金”的人。
  “一切为了洛川苹果,一切围绕洛川苹果。”这是洛川苹果产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在洛川这片沃土上,不少能人勇士因苹果而聚集,也因苹果而成长。这一切都得益于洛川县委、县政府的智慧和定力,高度重视果业人才的培养使用,70多年来相继成立了洛川苹果现代产业建设指挥部、苹果产业管理局、洛川苹果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洛川苹果营销服务中心、洛川苹果产业研发中心、洛川县果业公司等果业服务机构,组建了乡镇苹果技术服务站等机构,从中专生分配到大学生招考,再到提拔使用,都给果业人提供了奋斗的理想支撑及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
  洛川县目前有县级产业骨干人才84名,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县级产业骨干人才的“强磁场”作用,激发“产才融合”活跃度。近年来,洛川县瞄准基层需要,坚持“县管村用”的原则,采用结对帮带“双向选择”机制,由县上的产业骨干人才与基层一线村组结成对子,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围绕苹果生产指导、市场营销、品牌树立与成果转化等内容,开展专题培训。近年来,举办培训班200余次,培训群众30万人次,开办“农民田间课堂”260余次,攻克产业发展难题10多个。
  3 乡土人才示范,拓宽产才融合覆盖面
  7月的洛川生机盎然。漫步大塬,一片繁忙。留心的人不难发现,洛川大塬上,活跃在示范园里的“土专家”“田秀才”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几天,苹果套袋结束后,在土基镇席西堡村一处果园里,张建正在指导群众给苹果树剪枝。“一年四季都要修剪。春剪缓树长势,夏剪促进成花,秋剪解决光照,冬剪调节骨架。”张建说。
  张建是周围十里八乡有名的“土专家”,往年他都会把周边群众召集起来,现场给大家演示讲解各项技术。
  “我务果将近二十年了,在果树管理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想将一些果树管理经验分享给大家,让村民们共同提高苹果的质量和产量。”张建告诉笔者。
  近年来,洛川在产业人才培育方面建立资源共享、衔接有序、梯次递进、覆盖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扎实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行动、骨干人才培育行动、乡土人才提质行动,通过“师带徒”“致富带头人培训”“走出去学习取经”等形式,培育了30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赋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洛川县畅通“整合+招聘”渠道,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近年来,全县整合了镇级苹果专业技术人员50名,选拔了24名农民技术员,作为乡镇果站人员的补充,公开招聘了33名临时苹果专业技术人员;拓展“人才+培训”机制,提升农民造血功能。2013年以来共培育高素质农民2313人,其中高级25人,中级583人,初级1705人;搭建“人才+企业”平台,鼓励引导乡土人才创办企业,同时优化管理和服务,持续开展万企帮万村活动,涌现出赵恒亮、郝延刚、薛云峰、周芳民等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家;推行“人才+电商”模式,成立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近年来全县累计开展电子商务培训120余场,参训人员共计13328人。培育了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以上的优秀电商从业人员10人、过亿元企业2家、过5000万元的企业5家,如在产业园区开办企业的张秀秀,两年时间,通过电子商务销售额从7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
  “现在洛川果农的务果水平普遍很高,比如洛川的潘小平、袁晓亮、李育红等,他们现已成为附近的香饽饽,很多在园区兼职的技术员,一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洛川像这种情况的乡土专家就有40多名。”洛川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延宜说,为了推动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2018年以来,洛川多次开展了“人才+传承”苹果文化进校园活动,传承和弘扬洛川苹果文化,激发少年儿童喜爱苹果、热爱家乡、立志建设美丽果乡的思想情感,落实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如今,在蓬勃发展的人才事业推动下,洛川县将继续围绕激情奋进“十四五”,大力实施“智汇洛川”聚才计划,让更多人才向往洛川、汇聚洛川、扎根洛川,为洛川苹果高质量发展贡献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