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袁隆平老先生生于战乱饥荒年代,怀抱“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培植出了被海外誉为“东方魔稻”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在全球40余个国家广泛种植,为在世界范围内根除饥饿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他出生于书香之家,却因为儿时的一次学农经历而喜欢上了农业,走上了一条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的学农之路。从小饱经战乱和饥荒,因此少年时期就意识到让老百姓吃饱饭是国家安定的基础,而让老百姓吃饱则需要农业的振兴。这也是他从小立志学农的原因所在。
袁隆平爷爷科学研究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经历过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当初他提出培育杂交水稻三步法时,遭遇了很多的坎坷、质疑,甚至失败。他为了寻找到一株基因变异的水稻,整整花了两个月时间,用手动排查的方式,检查了14万株稻穗,才仅仅找到6株。
科学研究和创新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必须要勤学苦练,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才可能触摸到皇冠上的明珠。科学研究就是一个面对无数个岔路口的探险,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路口是通向真理的坦途、还是消耗你一辈子光阴的陷阱。科学家的伟大不在于他发明或发现了什么样的真理,而是面对大概率失败,仍然有勇气开始下一次的探索与尝试。
一个人可以是平凡的,但是在创造时,他就是伟大的。
从今天开始,我要吃完碗里的每一粒米,但更要从心里接棒老先生树立起的这种创新精神。
《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有一句话:“在一个民族内部,总是需要有几百万人,才能产生一个天才;同样,总是需要有无数的光阴无谓地流逝,才能等到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出现。”
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英雄,我们要缅怀袁隆平爷爷,更要传承他的创新精神,潜心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为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积攒光和热。
教师点评:中国的脊梁是什么?是一个精神支柱,力量支柱,谁来做中国的脊梁?是我们,新一代代奋斗的青年人。这是作者给我的答案,作者能从袁隆平一个人身上写出千千万万中华儿女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更让我看到了当代青年人内心满满的正能量和继续走好新的长征路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