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22日
战沙七十载 塞上风景似江南
——榆林市综合防治荒漠化保护生态见闻之一
雨后的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

  记者 刘彦
  7月20日至21日,陕西日报社与各市党报(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展“生态治理看榆林”全媒体行动调研采访活动,深入榆林市“北治沙、南治土”一线,探访荒漠化综合防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等方面的经验和模式。
  本报记者参与其中,深度体会榆林从黄沙围城到“森林城市”的绿色巨变,感受尤其深刻。
  固沙种树,绿满毛乌素
  7月20日,一场清爽的夏雨过后,站在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的瞭望塔上极目远眺,无边无际的绿色葱郁勃发。
  “这片基地总共约50万亩,在这里是看不到尽头的。”说话的是“治沙达人”张应龙。
  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70多年前,这里的林草覆盖率只有0.9%,55%以上的国土面积被沙地覆盖。说这里黄沙围城,毫不为过。
  告别黄沙肆虐的生活,曾是无数榆林人的梦想。
  防沙治沙、造林播绿、退耕还林……榆林人对绿色的渴望浸骨入髓,代代与风沙抗争。石光银、牛玉琴、郭成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榆林的一批批绿化模范人物,不断创造着防沙治沙的奇迹。
  张应龙就是其中的一位。
  2003年,张应龙辞去工作回到家乡神木,倡导成立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20年来,他累计承包毛乌素沙漠中的42.8万亩荒沙地,科学种树治沙。
  “治沙造林,关键要固住沙、守住水。”张应龙说。多年来,他坚持“治沙文化、治沙科研、治沙造林、治沙惠民”工作方针,引进长柄扁桃、树莓、花楸、酿酒葡萄、食用菌种植及林下鸸鹋、绵羊生态养殖,团结国内外公益科研团体单位,积极开展林业植被恢复、防治土壤退化、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农业水资源科学利用、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沙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研究,走出了一条科研、科普、生态教育、生态造林、生态惠民的循环林业发展道路。
  如今,毛乌素沙地上,满眼青翠覆盖了曾经的大漠孤寂,基地累计栽植人工林40万亩,管护面积50万亩,林草覆盖率从3%提高到65%,为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作出了突出贡献。
  鸟翔红碱淖,人游尔林兔
  神木市北部的红碱淖,蓝天白云下,万顷碧波浩淼,千里黄沙金灿,水天相接处,无数鸟儿正自由翱翔。“大漠明珠”的宁静、和谐、美丽,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震撼惊叹。 

  红碱淖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汇处,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湖面海拔1200米,湖泊水域辽阔,面积37.1平方公里,沿岸有7条季节性河流注入,平均水深8.2米,最深水位12米,素有“大漠明珠”和“沙漠中的大海”之美称。
  这里生态良好,风景优美,是全球最大的珍稀濒危鸟类——遗鸥繁殖与栖息地。每年4至8月,占全球总量90%的遗鸥在这里繁衍生息。此外,这里还生活着黑鹳、大鸨、乌雕等11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和鸿雁、大天鹅、小天鹅等33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保护区内共有鸟类19目52科195种,是大漠中的“鸟类天堂”。
  为保护好这颗“大漠明珠”,近年来,榆林市围绕全面优化红碱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目标,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了红碱淖生态保护专项行动,委托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完成了湿地生态、遗鸥保护、鸟类调查、水生生物调查等研究课题,采取人工增雨、河道治理、协调内蒙古札萨克水库生态补水等措施增加入湖水量。同时,积极探索建设湖泊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截至目前,湖泊面积由2015年的31平方公里增加到37.1平方公里。
  而在距离红碱淖20多公里处的神木市尔林兔镇西葫芦素村,处于鄂尔多斯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的尔林兔大草原,则又是另一番特色美景。万亩草原、千亩花海、百亩乐园……游人可以在这里进行田园花海休闲观光、农业生产农事研学,也可以来一个精品草原露营,逛逛民俗文化美食街区,享受特色乡村节庆活动等。
  尔林兔大草原景区面积1.3万余亩。近年来,神木市对原先荒芜的草原进行了保护性开发,根据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要求,将草原纳入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管理中,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让这片草原焕发绿色青春。
   矸石回地下,矿区成良田
  榆林作为重要的能源城市,煤矿开采业发达。与此同时,榆林的矿区生态修复工作也走在行业前列。
  走进陕西小保当矿业公司,就能看到一块矸石从地下煤层到地面再返回地下的全部“旅程”。矸石经过两级破碎合格后进入缓冲仓,再通过带式输送机转载至充填泵站中,与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特定浓度浆液,充分搅拌后形成均质浆体,通过工业充填泵加压,经长距离充填管道输送至采空区地表钻孔进行注浆充填。如此,矸石即回归地下。
  小保当一号煤矿自2018年8月试生产以来,共产生煤矸石165.8万吨,根据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一、二号矿合计2800万吨产能预测,达产后每年预计产出矸石188.2万吨。
  煤矿智能化矸石处理充填系统项目可实现年充填矸石量大于200万吨,充填能力为目前全国最大。系统实现了矸石无害化处理,彻底解决了矿区矸石外排问题,减轻采空区地表沉陷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为煤炭企业的绿色矿区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而在榆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能源集团神延西湾露天煤矿,则是满眼绿意葱茏。坡面上,沙棘、柠条等灌木丛生;平地里,玉米、葵花、苜蓿等成片连天;瓜菜蔬果,香飘四野;豆谷稻麦,向日竞生……
  神延西湾露天煤矿是我省最“年轻”的千万吨级露天煤矿,2017年开始开采,2021年底,煤矿产能核增300万吨/年,目前设计生产能力为1300万吨/年。
  煤矿生态治理部副经理聂文慧说,近年来,神延西湾露天煤矿按照“边开采,边复垦”原则,全面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水土保持方案》以及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开展西湾露天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改善并提升土地复垦建设质量。
  项目整体按照“一心、两带、三园区”进行规划布局。“成熟一片、治理一片”,累计总复垦面积524.4549公顷,其中复垦为耕地的面积98.61公顷。总计栽植乔木55种、7.57万株,栽植灌木23种、796.69万株,铺设灌溉主管网12.24万米、滴灌管网32.88万米。2020年以来,神延煤炭积极响应“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保护新模式,在外排土场积极开展中草药、粮食蔬果、水产业以及优质牧草等的试点发展,实现了工业与生态产业相融合,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
  万物和而生,养而美。放眼塞上大地,绿色潮涌,榆林生态版图正从“浅绿”跨向“深绿”,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越走越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