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岭景区 通讯员白杨越
从默默无闻的省级贫困县,到无人不知的“黄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再到有口皆碑的“早知有黄龙,何须下江南”。近年来,黄龙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探索绿水青山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路径,大力发展依山经济、沿河经济,逐步形成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三轮驱动”的生态产业发展格局,有效将生态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走出了一条以绿色生态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保护水土绘就“颜值”担当
为更好守护“绿色明珠”,黄龙县全面推行林长制,近年来,建成了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县级总林长、各乡镇包抓县委常委任县级林长的县级林长体系。
截至目前,县、乡、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和责任网格化体系已全面建立,129名领导干部分别担任县、乡、村三级林长,真正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的目标,让林长制改革的成效惠及全县。同时,为进一步深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黄龙县围绕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区的重要功能,以森林植被保护和自然恢复为核心,扎实推进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直观坡面绿化、扩绿添景美化、森林生态功能提升、森林提质增效以及国家战略储备林建设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推动树种配置合理,集中连片建设森林,形成大尺度绿色生态保护空间和连接各生态空间的绿色廊道,构建了国土绿化网络。
为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保护一潭碧水,黄龙县坚持综合施策,全面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和重点流域涉水突出环境问题排查整治。
2018年至今,共计投资2.6亿余元,先后实施了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镇村污水处理站建设等项目,目前城区雨污分流已完成90%,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计划在“十四五”末,县城及镇村雨污分流实现全覆盖。2022年,全县出境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环境质量位居全市第一。
生态产业 拓宽致富之路
近年来,绿水青山不仅成为展示黄龙的“金名片”,而且还是黄龙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
为端好“生态农业碗”,围绕绿色兴农、质量强农战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实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构建了以苹果、核桃、中蜂、中药材为主导,食用菌、高山冷凉蔬菜、大闸蟹等为补充的“4+X”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从抓规模到抓提质增效,从抓生产到抓链条延伸,从抓产品到抓产业集群,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打造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的生态农业全产业链。黄龙成为全市唯一获得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荣誉的县区。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生态工业”也成为发展“新引擎”。黄龙县依托年日照2957.5小时的太阳能和平均风速5.6米/秒的风能资源,紧抓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机遇,搭建了以新能源及其配套产业为核心的生态工业,先后引进中电投、国电投、隆基等企业,持续推动扩规增量。截至目前,光伏组件厂、电力塔材加工厂已经建成。全县已建成并网561.6MW,年发电量约7.67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1.58万吨,减少烟尘排放约1670.32吨,“十四五”末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MW,每年可为县财政贡献税收约1.5亿余元。
黄龙县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生态旅游呈现“新热度”。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着力构建以康养度假为主线,科普研学、休闲体育、绿色培训为支撑的全域旅游格局。突出生态旅游引领性地位,形成了以城区为核心,以黄龙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澽水源省级旅游度假区为支撑,以树顶漫步、锦绣黄龙、白马滩漂流等景点和偏石、梁家河、圪崂等旅游乡村为补充的全域旅游基本框架。生态“颜值”也成功转化为生态“价值”,实现一业突破带动百业兴旺。
一张张成绩单,最为直观地展现着黄龙县绿色生态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为,也蕴含了太多的艰辛和努力。奋进新征程,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黄龙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