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14日
深耕沃土结硕果
— 延长县引进人才为高质量发展赋能侧记
    ●培训电商人才
    ●成立院士工作站
    ●陶艺专家现场授课
    ● 引进院士
    ● 冯毅(左)在地里查看红薯长势
  通讯员 贾寰 记者 雷荣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近年来,延长县坚持发展靠人才、振兴靠人才,通过政策支持、平台搭建,积极与专家、院校、企业等建立合作,按照“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思路,充分发挥“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孵化作用,释放人才资源活力,不断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力量。
   突破人才瓶颈,助力转型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做好这篇“文章”意义重大。一直以来,延长县始终紧盯人才资源,通过“以才引才”“产业+人才”的模式向“高精尖”人才引进迈出步子。
  “我们引进周春松院士,成立院士工作站,采用‘院士专家+院校+企业+项目’的机制,着力开辟新产业、新项目。”延长县人才中心主任李论介绍。
  据了解,周春松是宜兴籍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也是福泉环保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依托宜兴—延长对口协作平台,该县引进周春松院士及团队专家教授11名,通过院士团队成功引进注册资金1亿元的陕西兴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延长环保产业园项目,这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依托院士工作站,我们谋划了50万吨废盐资源化利用项目,目前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李论说。
  院士工作站好比“催化剂”,能引领示范,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该县聚焦“废盐再生循环利用”引进项目、团队和技术,吸引高精尖人才来县投资兴业,同时建立翠屏人才驿站和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大厅,定期征集人才和企业需求,提供“保姆式”服务,不断激活创业创新活力,带动高端能化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让经济发展的动力更足。
  加强协作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搭建平台促交流,紧密协作话发展。苏陕协作为延长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发展带来了契机,延长县与宜兴市共同携手,在人才领域强化交流合作,为发展撑起“第一资源”。
  在延长县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宜兴中超利永紫砂乡村振兴工场,打磨紫砂壶的场景随时可以见到,学员们神情专注,认真地听老师讲解,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制壶环节。
  在这里学习1年的杨月英告诉记者,自己从一名家庭主妇到现在的制壶学员,对于她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合格的零部件公司会进行统一回购,这样一来,自己既能学习一门劳动技能,又能补贴家用。“老师们都是志愿者,是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的高级工艺师,教得好、教得细,我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整个壶的制作。”从最初的制壶嘴、壶盖等基础技能到现在的全套流程,杨月英学得很快。
  据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高级工艺师徐学军介绍,目前制壶的学员日益增多,利用闲暇时间就能掌握一项技能,也为日后的创业就业铺下了路子。“我们初步计划10批次援教老师,每次2名,手把手教学,就是要让学员们的技艺更熟练、更精湛。”徐学军说。
  据了解,在延宜对口协作平台的催动下,先后互派220名党政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挂职锻炼、交流学习。目前,有13家企业落地延长,各类创新创业成果显著,通过就业招聘、劳务派遣等方式,实现就业9680人次,发放创业贷款2700余万元。
   着力挖掘培育,壮大本土资源
  “土专家”“田秀才”这是当地的一笔财富,该县先后培养各类本土人才2600余名,他们已成为乡村振兴、转型发展的主力军。
  有着黄河岸边“红薯大王”美誉的冯毅是当地红薯产业的“带头人”,2022年,他入选“圣地英才计划”;2023年,获得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在政府的扶持下,他经营的合作社越发壮大,年销量达150万斤,先后带动1000余户农户发展红薯,人均增收3000元。
  “农户的种植技术都是靠经验,缺乏科学性,合作社在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统一管理,这样一来,商品率高,品质好,就能卖得上价钱。”冯毅说。
  依托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优质红薯苗和全方位服务,实行种植、管理到户,不断打造、包装品牌“火李湾”,极大提高农户抵御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保障经济收入。
  同冯毅一样,年轻小伙王刚也入选了“圣地英才计划”,他眼界开阔,成立电商公司,推行果树认养,发展起了“认养农业”。据王刚介绍,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将七里村街道管村吕生韩等3户农户的6.22亩果园承包,从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入手,严格执行绿色、有机生产标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服务的全产业链管理流程。
  “村上给我算了一笔账,电商公司流转了我2亩苹果,自己不用操心技术管理,去年下来,苹果收入是自己经营时的3倍多。我还在电商公司打工,干一些除草、施肥等零活,一年下来收入能达到7万多元。”吕生韩说。
  苹果认养让苹果产业实现了由“产供销”到“销供产”的转变。如今,管村的苹果搭上了网络快车,每斤苹果平均卖价能高出1.5元左右。
  打铁还需自身硬。本土人才的不断壮大正如雨后春笋节节攀升,相信在“土专家”“田秀才”的带动引领下,更多的农户通过学习和实践,产业发展技术会更好,收入也会持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