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17日
做好“土特产”文章,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宜川县全产业链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宜川县种植的7万吨香菇出口韩国
  通讯员李文振记者贺秋平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如何向农业强县迈进?宜川县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用“全产业链”思维,做好“土特产”文章,聚焦“果菌椒翘”四条产业链,持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黄河岸边,又闻花椒香
  眼下正是花椒收获的季节,位于黄河西岸的宜川县集义镇,也迎来了“花椒采收盛会”,4万亩成熟的“大红袍”花椒香飘四野,映红了群众的笑脸。
  今年52岁的李琴歌家里共栽植了23亩花椒,其中15亩新品种“大红袍”花椒,8亩老品种“大红袍”花椒。李琴歌说,虽然都叫“大红袍”,但品质差距却很大。老品种皮薄颗粒小、产量低,而新品种不仅皮厚颗粒大、产量高,而且还好销售,客商都喜欢。
  丰收的花椒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卖出去,就会发霉、变色、腐烂,严重影响花椒品质和效益。集义镇立足椒农所需,在流湾头村修建的花椒烘干筛选站于2021年8月正式投用,这给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临近中午,村民将采收的花椒陆续运到加工厂房。厂房里,一台台机器正发出隆隆声响,开足马力对鲜花椒进行烘干、色选、筛选、脱把等处理。
  “鲜花椒加工成干花椒后,不但不会坏,而且麻味、香味更浓,我们的花椒都卖到江苏、上海、北京等地了。”集义镇党委副书记郝研佳说,村里的干花椒不仅品质好,而且统一包装后,也上了档次,销路越来越宽。“下一步,村里还打算在花椒品牌上做文章,提高品牌辨识度和品牌影响力,做大做响花椒品牌,让老百姓能有更大的收益。”
  今年以来,宜川县针对花椒产业品种落后、树龄老化、管理粗放、产量效益不高等问题,在黄河沿岸花椒主产区,“如意-抱泉-流湾头”乡村振兴示范带,大力实施固土保水保肥、老园改造、穴施肥水、品种改良等花椒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目前已完成花椒固土保水保肥5000亩、老园改造1050亩、穴施肥水1000亩。
  果园改造,“红苹果”变“金苹果”
  北赤村地处黄河岸边,塬上干旱少雨,不适宜庄稼生长,却因昼夜温差大而适合种植苹果,全村750亩土地上苹果栽种面积达715亩,苹果成为村里“最适合的产业”。
  然而,经过近30年的种植生产,树体老化、品种退化、劳动力弱化及后继管理无人、机械化智能化管理程度低等问题日渐突出,成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改造势在必行。今年4月,北赤村共有57户606亩土地,参与了苹果种植前期统一规划设计,中期统一灌溉、防治病虫害,后期统一协调对接市场。
  “在改良示范园中,我们村打破了原有的零散土地的限制,增加了耕地面积95亩,也更便于机械化操作,减轻了群众劳动强度。”下北赤村村民崔永永说,“改造后的现代化果园全部种植矮化密植树苗,尽管行距拓展到4.5米,但每亩地可栽种110株苹果树。”
  云岩镇一级主任科员马延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密植果园每亩110株果树计算,95亩可增加果树10450株,丰产期按每株果树收益200元计算,年可增收209万元,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丰收。”
  土地连片整治,推动产业振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保障。
  从2022年开始,宜川县启动了苹果新优品种改良工程,计划5年内更新品种1万亩。占全县果园面积的三分之一的云岩镇先行先试,改良果园4500亩,建起史村、堡定、太吉3个高标准百亩矮化密植示范园,其中史村百亩矮化密植示范园被定为“飞天”苹果种植基地,苹果跟随宇航员上了太空。
  “通过标准化管理和品质、效益对比,让果农尝到了甜头,自觉加入改良老果树、栽种新品种的行列。”宜川县果业中心主任张海军表示。
  截至目前,宜川县已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优品种17个,建设矮化自根砧示范园1700亩,完成新优品种改良2.1万亩,加快了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小小菌菇,撑起乡村振兴“富民伞”
  8月11日,宜川县种植的7万吨香菇,经延安海关现场发放检验检疫证书,顺利出口至韩国。这是宜川香菇首次走出国门。
  “这次出口体量虽然小,但却为我们香菇走向世界开拓了一次‘大天地’。”宜川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艳秦表示,本次香菇出口,将为企业更多农产品出口提供信心,也将为全县特色农产品自营出口发挥良好示范作用。
  作为食用菌产业后起之秀,宜川县深入挖掘食用菌占地少、产出多、收入高和“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的产业特点,大力推进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走出了一条集研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之路。
  总投资2159.66万元的宜川县菌业研发生产基地位于秋林镇甘草中学旧址,含菌棒加工车间、日光温室、菌种实验室、双模三拱保温出菇棚、深加工车间及配套设施,是产研结合一体化基地,主要以香菇菌棒加工、菌种培育、香菇生产及成品销售为主,同步研发冬虫夏草、蛹虫草等16类24个品种的食用菌。
  “我们基地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提供统一菌棒、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收购,为农户提供全产业链一条龙服务。”据宜川县菌业研发生产基地负责人宁鹏介绍,基地年可生产食用菌菌包500万袋,带动农户发展大棚500个以上。
  目前,宜川共建成甘草菌业研发生产示范基地、香菇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和乡镇区域性食用菌集群生产加工基地8个,其中甘草菌业研发生产示范基地为延安市唯一的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发展食用菌储存、运输、加工、包装、销售等配套设施项目10个;320座食用菌大棚及英旺香菇标准化示范基地125座大棚投入运营;食用菌产品已在海关出口备案,品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成为引领区域菌业发展的“排头兵”。
  “截至目前,全县发展食用菌大棚445座,生产菌棒600万棒,食用菌产量达到3844吨,产值达到4205万元,带动全县GDP增长0.6个百分点。”张艳秦说。
  如今,集义花椒、壶口酥梨、宜川食用菌、宜川产地的延安苹果……一个个地名与产品组成的搭配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一桩桩响当当的支柱产业在广袤的宜川大地漾起无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