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中小学校陆续开学,“开学第一课”就像八仙过海一样,各显神通。有的把非遗请进校园,让孩子体验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的把安全教育带到课堂,让孩子们了解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事故的隐患,增加安全常识;有的把革命传统教育融入课堂,让孩子们感知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生活;有的把爱国教育贯穿课堂,让孩子们看到日新月异的中国,激发报国热情……这些丰富多彩的思政课程,成为孩子们开学的“开胃点心”。但笔者认为,这样还不够,不能让这些思政课昙花一现,学校要把这些思政课融入日常教学,做成孩子们精神成长的“营养大餐”。
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的思政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切实增强了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领。然而相比于高校,近年来中小学校思政课的声音依然非常微弱,在教学的压力下,甚至被其他主课而代替。为了应付监管部门检查,一些学校弄虚作假,甚至教孩子们如何应付检查者的问询,这纯粹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愚蠢行为。
孔子有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培养习惯、树立三观的关键期,毛主席也说过一句话:“思想这个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然而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产生了应试教育的风气,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也越演越烈,已然成为教育的沉疴,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中小学校追求高分、升学率,忽略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高分低能、缺乏自信、目标不明、没有担当、自私自利、焦虑厌学、叛逆暴躁等反噬现象频频见诸报端。加之现在互联网短视频鱼龙混杂,各种乱七八糟的杂音不绝于耳、混淆视听,因此,中小学校迫切需要每周开设固定的思政课,并且贯穿于日常教学始终,让青少年能够真正分清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不仅需要教书,更需要育人。国家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就明确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可见德育的重要性。而从本质性来看,思政课是我们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其重点在于教会一个人如何正确地树立三观,从而认知社会、学会与人相处、担负责任使命。因此,学校要把思政课打造成为真正关照内心、启迪思想的一门重要课程。
少年强,则国强。笔者认为这个强,不仅体现在知识文化上,更体现在思想素质上。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国家之所以“双减”、增加体美课程、按学区就近入学、教师轮岗等,这一系列措施,就是国家从顶层设计引导社会,让教育更多地回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本质。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育人放在与教书同样重要的地位,要从制度上给学校减负、给教师减压,让教师轻装上阵,轻松愉悦地完成既教书又育人的任务。同时,家长也需要警惕忽视孩子德育教育的危害,放下焦虑,不要给教师施加教学压力,多与孩子沟通,多渠道让孩子接受生活中的思政课,形成家校共育,让德育成为孩子做人做事的人生底色。
打开一扇门,搭建一座桥,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既是思政课的目的,也是社会的需要。上好思政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既任重道远,也令人期待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