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过鄂尔多斯的黄沙,漫过蜿蜒的洛河,坐落在黄土高原的小城洛川便是我的家。
沿着乡间的小路走,若见到一排排整齐的苹果树,天际上空氤着袅袅炊烟,望见村后有一大片一大片的苹果园,那便是见着了故乡。
常说“借问珍果何处有,神工点缀洛川塬”。牵着风儿温软的手,送信件的使者还未到,便寻来了秋的模样,苹果园里堆积着半尺的枯叶,天空上浮着轻柔的云絮,奶奶煲着热乎乎的汤,水汽攀着炊烟漫步在云端。那时,爷爷总会用那长满老茧的手拉着我一起去苹果园。苹果树成片地栽,风起,簌簌的声音扫过树的发丝。那声响,划过心间,吹过碎发。
秋季的洛塬人,总是笑语盈盈。走进果园,热情的果乡人都会随手摘一颗苹果,用手揩净,送到客人手中,一股淡淡的果香扑鼻而来,那果子粉面含春,客人们几番犹豫后终于下了口,那逢齿即碎的脆顷刻间便释放出了她包藏一世的琼浆玉液,更释放出了果乡人流淌在血液里的质朴和热情。
享誉“洛川苹果甲天下”美称的洛川苹果汁多松脆,这得益于洛川独特的地理位置。洛川处于黄土高原上,海拔高,气候温和,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每年的十月份洛河之畔国际苹果博览会的盛大召开吸引了八方宾朋,各种苹果在博览会上争奇斗艳,他们宣传苹果文化,传递洛川真情。
果香溢满了整个洛川塬。等苹果丰收后,塬上的农民也没有闲着。洛川塬“取千里瞬间,收百里风俗”,民风民俗兼收并蓄,人文积淀深厚。
剪纸是洛川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的“暖汤灌我足,剪纸招吾魂”生动地描写了洛川、白水一带的招魂剪纸,洛川剪纸自上世纪50年代繁荣发展,1978年起征集作品数万幅,植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至今几乎遍布了全县的每个村庄和角落。
黄土塬上的巧婆姨杨梅英自幼受其祖母的影响,很快成了城乡有名的剪纸能人,她的作品层次分明,图案生动,歌颂天地之间最伟大的母爱,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剪纸是洛川妇女的拿手好戏。犹记儿时农忙之余,奶奶总爱在夕阳下的小院里剪纸作为无聊的消遣。我常坐在奶奶身旁,徐徐秋风,撩拨起奶奶额前的纤纤白发,在暖阳的照耀下宛如画中人,美得落拓。
农民艺术家杨梅英不仅剪纸技术了得,还捏得一手好面花,面花作为洛川的一种常见的艺术作品。它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是馈赠亲友的礼品,是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面花制作工艺很复杂,先要用面团捏好各种动物的大体轮廓,再在上面捏塑必要的小装饰,然后用木梳压出鸟鱼等动物的毛发,用羹匙压出龙、鱼的鳞片,用剪刀给小鱼、小鸟剪出嘴巴,再用不同大小、各种颜色的豆子点上眼睛。等到在锅里蒸熟后,再给涂上简单而鲜艳的颜色,使得面花的造型更加完美生动。另外,在捏制时就把各种食用颜料掺入面团,这样做成的面花色彩鲜艳、情趣盎然。制作面花时,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艺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在这多姿多彩、热烈浪漫的黄土塬上碰撞、交织。
夕阳一拃一拃移过村子,果农们卸去一身的疲乏,坐在一起聊天、打盹。连落在身上的蚊虫也懒得拍赶,仿佛夕阳已经短暂到无法将一个动作做完。
许是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是海底暗礁旁的细沙,随着水流飘走,顺着年华逝去,家乡的苹果依旧蓬勃生长,只是我再也没牵过那布满老茧的温热手心……
生于斯,长于斯。我热爱金秋九月果香四溢的洛川塬,爱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祥和宁静;爱她“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质朴真情;爱她“鲜艳夺目、栩栩如生”的妙趣面花。
我的心在洛川塬的果香中盛开……
教师点评:作者很善于观察生活,能敏锐地捕捉一个个有意义的瞬间,选点展开,对“形散神聚”的驾驭能力很强,整篇文章一气呵成,行文如流水一般,给人明快舒畅的感觉。字里行间尽显对家乡洛川塬的热爱之情。行文自然流畅,描写细腻,语言生动,感情真挚、充沛,文风朴实,结构自然。最大的亮点是能做到首尾呼应,结构上完整。
唯一不足就是描写多停留于客观陈述,不能鲜明地体现作者的语言特色,即所谓的个性化不足。
(张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