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17日
为陕北英雄塑像
——长篇历史小说《黄土魂》序

  厚夫
  读罢蔡亮先生耗时六年精心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黄土魂》,我感到既兴奋又震撼。我所兴奋的是,这位长期在延安林业系统奋斗的“老林业人”,在退休多年后竟创作出一部长达90万字的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为其退休生活添上了精彩的一笔;我所震撼的是,这部小说无论在立意追求、人物塑造乃至故事形式等方面无不体现作者匠心,完全可以视为作者用小说方式为心目中的陕北英雄塑像。
  严格意义上讲,这部《黄土魂》章回体长篇小说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传统的,它是作者长期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收获的文学果实。对此,我有几点极其深刻的印象。
  一是这部小说的主题非常鲜明,就是歌颂陕北英雄、致敬陕北大地。这部小说是以清末时期发生在陕北地区重大真实的历史事件为素材而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晚清时期发生的陕西捻军造反、左宗棠陕甘平乱、土匪聚散扰民、民团保境安民、官府强迫种植罂粟、外国传教士横行陕北、保教军欺压百姓、民众反抗洋教会斗争等事件,均通过人物故事一一展现出来。作者精心塑造了冯玉清、折冬生、蔡金元、石栓虎、折老夫人、冯尚儒、冯忠贤、赵兰香、任巧莲、王金梅等几十号正面人物,也着力刻画了侯世耀、强月娥、同继洲、强文修、姚大全、姚大发等几十号反面人物的丑恶嘴脸。作者因深受中国古典小说与传统戏剧的影响,其笔下的人物从出场到散场,好者更好、坏者更坏,具有“脸谱化”的高度辨识度。正如京剧《唱脸谱》歌词中所唱的那样:“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清朝晚期,陕北朔州安宁县青龙镇冯氏大户子弟、青年才俊冯玉清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冯玉清是清同治元年秋闱的举人,就在他准备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佳人赵兰香完婚之时,陕北突遭战乱,冯玉清被乱军掳走,冯府上下均以为他惨死在乱军刀下。冯玉清的未婚妻赵兰香痛不欲生,先是投河殉情未果,继而绝食寻死再被搭救。当赵兰香得知自己已有一月身孕,决心活下去把孩子生下来,待其长大后亲手交给冯府。赵兰香父亲突然被土匪绑票,赵兰香只得卖身屈嫁青龙镇恶人侯世耀做三姨太救父。从此,赵兰香深陷魔窟,在长达十多年的侯府生活期间遭受非人的折磨,真可谓九死一生,好在冯玉清的骨肉成为她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再说冯玉清其实在乱军屠村毁寺惨案中并未遇害,他伺机逃跑后又历经千难万险,最终被深山古寺和尚相救。他身体痊愈后,顿觉习武的重要性,便在古寺练武四年学成,并参加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平乱大军。因文武兼备、智勇双全、战功卓著,冯玉清很快脱颖而出。尤其是只身劝降董福祥成功,更是深得左帅赏识。但冯玉清因陕甘战乱已平,谢绝左帅举荐,辞官返乡,拟与赵兰香完婚。
  冯玉清返乡后,安宁县令委任其为县民团团总。他回到青龙镇后得知赵兰香已嫁恶人侯世耀做小并育一子,如同五雷轰顶,痛不欲生。当他了解真相后,决心办好民团,暗中保护赵兰香母子,等待再续情缘时机。冯玉清的乡勇民团,剿灭了多股盘踞在安宁境内的土匪,保境安民,成绩突出,但县令却贪功于己,县衙污吏沆瀣一气,草菅人命。正直的冯玉清自然无法相融,只得告假回青龙镇另谋他途。回乡不久的冯玉清再次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让侯世耀夫妇恨之入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安宁县多位官员与土匪联手,置冯玉清于死地,幸有好人相救才幸免于难。出狱后的冯玉清,深感陕北百姓苦于鸦片之害,相约民众代表赴朔州请愿禁烟。歹人在其必经之地行刺,他生命垂危,幸得杏林高手施救,再次奇迹般活下来。
  冯玉清遇刺生还后,知道仅凭一己之力无法根除陕北烟患,必须走科举之路给朝廷进谏方能奏效。于是,他一门心思苦读,准备赴京参加进士考试。而他的仇人侯世耀等人再次设毒计加害。就在不知事理的县令准备对冯玉清行刑之时,冯玉清左营从军好友蔡金元救出赵兰香,方使真相大白。经过一场大难,冯玉清因祸得福,与赵兰香这对有情人在万般磨难之后终成眷属。此后,陕北大旱,饿殍遍野,冯玉清组织大户与民团赈灾济民,终使青龙镇与周边未发生死人现象,这也让安宁县令与青龙镇镇长捞足“政绩”,双双升官发财。
  过罢年,冯玉清赴京在春闱中考取进士功名。在殿试中,他凭借精彩文笔与出众的“十疏策”答卷,被主副考官拟为前三甲头名状元。然而,慈禧御览定夺时,却斥责冯玉清妄议朝政、诽谤当今圣上,下令将其治罪,幸有陕西众乡亲奔走搭救,冯玉清才免牢狱之灾,但他被取消进士功名,永不得科举入仕。此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在得知冯玉清触犯龙颜的消息后,重病缠身的赵兰香更是心力交瘁,撒手人寰。痛失爱妻后,冯玉清从悲痛中走出,做了青龙镇私塾主事和先生,专心培养青龙子弟。就在冯玉清两耳不闻窗外事之时,盘踞在陕北红沙梁的外国传教士以传教为名,骗招信徒,强征土地,欺压百姓,并成立保教军,随意拘押处决反抗的百姓。洋教会的暴行激起陕、蒙、甘等地百姓的强烈反抗,热血沸腾的冯玉清也再次站出来。冯玉清请愿未果,反险遭暗害,但他不改初心,书写“告陕北同胞书”,动员更多的陕北民众加入反抗队伍中。为此,荷、英、美、日四国使节联合向清廷施压,要求惩处以冯玉清为首的闹事者。
  面对昏庸无能的官府与凶残的洋教会,冯玉清组织青龙镇民团打败保教军与官军。青龙镇大捷后,冯玉清迅速组织两万多义军,直奔长城沿线的红沙梁洋教会老巢。就在他们攻城将获全胜之际,数万官军却在背后偷袭义军,致使义军腹背受敌,伤亡惨重。冯玉清等十多位陕北好汉因掩护民众被俘,朝廷下旨将冯玉清等人斩于榆阳道,并赔偿洋教会数万两白银。冯玉清视死如归,高唱“匹夫忧国不畏死,壮士笑赴断头台。一腔热血洒黄土,驱寇杀贼还复来”的诀别歌笑赴刑场,英勇就义……
  可以看出,冯玉清这位清末陕北英雄,他有忠于爱情的痴情,有执着从戎、保境安民的果敢,有嫉恶如仇、扶弱济贫的义举,有敢为苍生社稷上书建言的行动,有驱教保民、不惜献出宝贵生命的壮举。他是作者心目中无懈可击的完人。我记得恩格斯《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谈及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时曾说过这样一番话:“主要人物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我以为,《黄土魂》中冯玉清这位陕北英雄可以作为这句话的有力注解。
  二是小说的故事形式采用章回体小说这种中国古典小说常见的结构形式,故事曲折传奇,情节跌宕起伏。有中国文学基本知识的朋友们都知道,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基本样式。这种小说因是书馆说书人的话本演绎而来,几乎每回都有小的矛盾冲突,每三四回都有大的故事悬念,这样才能做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使读者欲罢不得。“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由于西方现代小说创作技法的引入,使得章回体小说成为“旧传统”与“旧形式”而备遭冷落。延安时期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全国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乃至各解放区出现大量标识为民族形式的章回体小说,如柯蓝的《洋铁桶的故事》,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等。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小说,的确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作用”。新时期以来,章回体小说再次因“旧形式”而几乎绝迹。蔡亮先生运用章回体方式创作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一则说明他对我国传统小说有深刻体认,熟悉这种创作方式;二则这种章回体创作方式,更便于书写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的历史小说及展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蔡亮先生的这部小说,是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章回体小说。
  三是小说的语言达到较高水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故事构思与技巧表达,均需要好的语言来展示。这部小说拥有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一则叙述语言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二则在诸多特定场景中,穿插大量作者自创的诗词歌赋,对于烘托环境、渲染氛围、刻画人物心理等起到重要作用;三则小说中还穿插了大量陕北民歌、陕北说书乃至秦腔,强化了陕北特殊地域文化环境下的人物特征。
  当然,毋庸讳言,这部小说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如对故事的剪裁还可以再精当,对人物的叙述还可以更合理。这些问题,只能寄希望于作者在下一步的小说创作中多加留意。
  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有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的理解,任何历史小说的创作均有一定的当代指向。这部小说,是蔡亮先生用小说方式想象陕北近代社会,礼赞英雄、致敬陕北大地的方式。某种意义上,陕北人的血性与担当,使陕北在现代社会与中国革命有了一次最激情的拥抱。因此,这部小说也可以当作“陕北革命前史”来阅读,这也是一种有意味的打开方式。可谓:
  情注黄土地,礼赞铸英雄。
  汗青书千秋,留得身后名。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