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01日
展现黄河风情 绽放时代芳华
——多领域专家学者对话黄河非遗
  记者任琦贺秋平实习记者强雨欣
  传承黄河文化,保护文化遗产。10月29日下午,“黄河记忆”2023年黄河非遗对话活动在延安举办。来自文旅、非遗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黄河非遗世界共享”展开交流对话。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强与延安交流互鉴,为黄河流域非遗融合发展献智赋能,为更好推动延安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支撑。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挠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也是重要的国家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这更要求非遗传承人要勇担责任使命,用心用情创新发展,为全面扩大黄河非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讲好精彩的延安故事贡献延安力量。
  “要让非遗工作更好发展,一定要注重传承人的培养,并加强顶层设计,让更多学校培养传承人。”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会长苏晓莉表示,面对如何去传承这一问题,她认为有市场才能传承下去,营造见人见物见事迹的氛围,让非遗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
  “非遗传承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凤翔泥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新明说道,第一是要将传统的东西做成国宝级的艺术品,第二是将它做成工艺品,第三是将它做成生活用品。作为传承人,更要不断反思创作思维是否能跟上时代变化,秉持初心,砥砺前行。
  九曲黄河,千年非遗。延安是黄河文化重要发源地,是黄河流域文化内涵最丰富、特色最鲜明、景观最集中的地理单元之一。延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热情奔放的信天游,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独树一帜的陕北说书,活灵活现的剪纸艺术,婉转动听的陕北道情,扭不够的大秧歌,吹不尽的唢呐曲,健康美味的地方小吃,庄严肃穆的黄帝陵祭奠,是黄土高原上的非遗文化瑰宝,处处彰显着陕北古老文明的神奇魅力。
  近年来,我市聚焦建设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目标,坚持活态整体性保护,强化规划引领,健全保障机制,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取得新成效。其中,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窑洞建筑技艺、黄帝陵祭典等13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成宜壶稠酒国家级非遗工坊和甘泉石门豆腐、安塞冯家营千人腰鼓等9个省级非遗工坊,县级非遗陈列馆实现全覆盖。陕北民歌大赛、延安过大年等非遗特色品牌影响力逐年扩大,“革命圣地延安非遗之旅”入选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非遗文化影响力和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如何让非遗传承发展得更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协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乔明开出金玉良方。“我认为要把非遗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领域,一定要认认真真地面对实际,因地制宜,从地市的角度更多的是实践。”乔明说,首先要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大抢救性保护,其次才是合理利用。同时要在创新中加大生产性保护,让非遗融入生活,并加大实践,让非遗不仅进博物馆、进校园、进景区,更要进社区,真正和人民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非遗更具生命力。此外,还要加强政府的支持,通过定向补贴保障非遗传承人有生产资料、有场地去传承,并用政策去保护非遗、传承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