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成长,不仅仅是课堂内知识的积累,还包括了校园生活的点滴。而在校园生活中,课间10分钟虽然短暂,却是一段非常珍贵的时间。
最近,一段视频在网上引发了广泛讨论。视频中,一所中学的课间10分钟,大部分学生都待在教室内,哪怕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也空荡荡。其实在很多学校,课间10分钟已经变成了“圈养”10分钟,孩子们不能自由活动,只能在教室里坐着或者站着,当然也不能下楼去操场。午休时不能到户外玩,放学后要马上离校,不能留在学校玩。
“听说二年级的孩子胆大点,敢到教室外的走廊玩会儿,但是不能跑、跳,让老师抓到就要被警告,老师甚至告诉孩子们,抓到三次就可能被开除。”一位小学生说。
这样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也多次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学校限制孩子课间活动的做法违背了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剥夺了他们的健康权利,造成了一系列的教育乱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校有什么理由?
据说,很多学校限制孩子课间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安全考虑。一些学校负责人表示,现在的中小学生源过多,操场空间有限,如果让所有的孩子都下楼去操场活动,就会造成拥挤和混乱,容易发生磕碰、摔倒等安全事故。而且一旦发生事故,家长就会投诉,老师和学校都要承担责任,影响各项评比和考核。因此,为了避免麻烦和风险,学校不得不让孩子们在教室里原地休息。
面对学校限制孩子课间活动的做法,很多家长表示既担心又无奈。
而孩子们的心声是最真实的。他们渴望运动和玩耍,他们不喜欢被“圈养”在教室里,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不能到操场去跑跑跳跳,他们不满意为什么不能和同学们一起玩游戏。采访中一些中小学生,都表达了对课间活动的期待。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同学说:“我喜欢踢毽子,因为我踢得很好,同学们都夸我。但是老师不让我们下楼去操场玩,只能在教室里玩一会儿。我觉得很无聊。”
《人民日报》在评论《不该“消失”的课间10分钟》中指出,保障课间休息或者活动的时间,不仅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评论认为,把课间10分钟“真正”还给孩子,“让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或许这样孩子们才会跳得更高、喊得更响、跑得更远、成长得更好。
课间10分钟消失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教育体制的深刻思考。课间休息不仅是学习的间歇,更是孩子们身心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不应该让孩子们在这段时间内失去自由活动的权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常常是在自由活动中培养的。
记得当年在学校当班主任的时候,我带领学生踢足球,某位同学踢球过程中不小心腿骨折,我们积极跟家长联系,同时我也坚持放学后去学生家给孩子补课。家长也特感谢我,大家都彼此知道对方的付出,其乐融融,就像一家人。等孩子好了后,又生龙活虎地开始了学习生活。师生关系,老师与家长的关系,老师与学校的关系反而更融洽了。现在只能怀念一下过去的好时光。
无论如何,课间10分钟,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一段宝贵的时间。我们不应该让功利性的观念限制了孩子们的自由,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去体验、去成长。就像《人民日报》评论中提到的,让孩子们疲惫的眼睛看一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或许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醉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