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恒
参话头是禅言禅语,高安侠的散文写作就是在生命的长河里信手拈来一个个话头,去参悟。
高安侠的话头都是鲜活的,都是自己切身的即情即景,用真情与真诚获得探究生命的密码,洞开一个个有趣的世界。
高安侠新近出的《树的箴言》这本散文选集,汇集了她多年来的心血。
“在时间无限的长河里,生命如此短暂,于是,写作就成了我的武器,用来对抗虚无,证明我在这个世界上活过。”这大概就是高安侠写作最直接的缘由。
翻阅高安侠的散文写作,就是与她一道与生命对话,体悟感知个体存在与整体世界的有效对接、融合和抗争。
高安侠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行进中的“洞察”,是“行万里路”过程中与人、与物、与天、与地的对话。是接触“人事物”后神游万物、澄观静虑后的话题参悟:“如果你在困难面前却步,不妨请教大自然。”其实,人生的路不是按道理走出来的,真正的活法就是走。
《面对草原》的辽阔与平静,高安侠除了觉得人的渺小与自我的无知,更多地感受到草原“厚德载物”的胸怀,草原是平静的、也是坦诚的。“宽厚沉默的大草原从不拒绝任何一种花,在这里,花朵简单得动人,草原丰富得动人。”因为不拒绝,能容得下异类,草原才有了它的辽阔。面对草原的坦荡真诚,作者消解了因为得失顾虑带给自己的负重,卸去所有的伪装,开始让自己的灵魂纯粹起来:“我并不像自己希望的那么纯粹,我的灵魂也并非一尘不染,他者的自私、贪婪、嗔怪我一样也不缺,那么,我又有什么权力一味责怪人心的险恶阴暗。”
《聆听壶口》更是一个有趣的话头。“过去在茶坊都能听到壶口的水声”“现在听不到了,太吵”。高安侠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一个古稀老人的感慨,通过时空反转,以穿越的方式与壶口神会。是过去,也是现在,面对大河,那种裹挟着千钧之力、可以抛掷一切、撕裂一切的震荡、跌扑、奔突,了悟即便“无路可走,但没有什么能让他回心转意”“高处的跌落,让庸者一蹶不振,但对于非凡的大河,这一跃却让它的生命迸发出迷人的彩虹”。不管是曾经骑驴赶考的我,还是现在行走的我,“在命运的轮回中历经几世几劫”,面对大河,能做的就是“临风而立,聆听大河的箴言”。
高安侠是个理性的生活者。高安侠的散文写作没有像当下的流行散文,动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而是根据自己敏锐的观察,进行直指人心的觉悟。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亲近自然、亲近生命,高安侠动的就是心,用心念感应生命,总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敏锐地感受到存在的事物赐给人类的美好与关爱。“一棵天池边的榆树,树皮粗糙干裂,树身极度扭曲”,因为“孤独使它成为一处独特的风景,千里之外赶来的人们惊叹了天池的美之后,都会来到这棵小叶榆旁,再一次惊叹它的独特,和它拍照留影”。高安侠面对《独树》有了自己的话头,丑陋至极的榆树之所以有了非凡之美,那是因为“孤独使它超越了平常”“我们选择了安全,也就选择了平庸。是否,在我们的随和里隐隐包含着怯懦和胆怯”。物性与人性完美对接,既道出人类心性世界随和背后的另一种可能,更是真诚地自我剖析,不遮不掩。
高安侠对弱势生命的关注是出自灵魂的自觉状态,是一种发自内心世界最真诚的理解与认同,是善良的愿景与关照。一个叫蝉的《代课老师》,“不识眼色”“掏心掏肺地待人”,乐观、豁达,“出门唱、进门唱、做饭唱、扫地唱”,活得真有心劲,但“快乐的天性背后,一个人要面对所有的日子”。为了过好日子,肚子里怀着小孩,依然不辞辛劳做一个代课老师。工资虽低,可她是认真的,“晚上备课到深夜乐此不疲”。一年下来,她带的普通班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竟然比平行班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高了6分。这样的好老师却因罚站了不好好学习的学生,被家长斥责,最后离开。她的预言“不出十年,这个学校就会消失”竟成为现实。在高安侠的叙述里,对这位代课老师充满了无限的同情与欣赏。
有了善良情怀,随处即是美好。即便是一只小瓢虫,也能带给她无限的乐趣,能与小瓢虫一道尽享整整一个下午的美好时光。在亲密交流的过程中,悟出“往哪里走?”“该怎么走?”这样的方向性话题,不仅是人类的困惑,也是“小瓢虫”的困惑。不经意间流露的是个人的无奈,也是所有人的无奈。看似是主观的臆想,实则是客观的存在。
在高安侠的笔下,所写的人物基本上都是一些草根、普通劳动者,但他们有着不同寻常的美好:隐忍、精进、善良、豁达、努力生存。完美的阐释得益于作者精确的语言构成和细节捕捉。工人发明家王建国,即便是“冰冷的铁疙瘩,他都给赋予了新的生命”。在他眼里,“都是有灵性的”,他不贪名不贪利,喜欢发明就是为了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为了发明,他忘了妻子,忘了孩子,更忘了家庭建设。别人有房子,有车子,自己还没有。更搞笑的是第一次带着孩子去亲家家提亲,看见人家的房子大,他竟然毫不客气地说:“你们家这么宽敞,那我们就不住宾馆了,就睡在你们家的沙发上”。这样的细节让人看了忍俊不禁,人物形象也就活灵活现地立在了那儿。还有,她写“冯秋子”老师的笑容,“不是那种积极的、热烈地笑,而是一种温和的笑,棉花一样松软、干爽”,想想都是温暖的。更有意思的是一个看起来并不是很随意的,从来“不愿意麻烦别人、不打扰别人”“走路总是脚步轻快,生怕给别人制造噪音”的冯老师,竟然走在路上,为同行的王彦敏整理衣服,“拿手要替她撴开后下摆的衣褶,撴不开,她干脆弯腰用牙咬,费了半天劲才弄开”。你说,这样“一个心里有别人的人怎么会不好看?”作者的由衷感慨,也是读者情不自禁地赞叹。
高安侠散文的语境逃离了当下散文语境的“狭促”与“虚无”,最大的优点就是行文的灵活与内容的坚实。在高安侠的散文里,没有那些干巴巴的说教、抑或是材料式的铺陈,更没有那种无趣而嘈杂的呻吟与伤感,行文大开大合但又真实自然,每一次生命里的触碰都有惊喜,这个惊喜就是于寻常事物和生命中悟出普世价值与情怀,让生活与生命迸发出非凡的意义。“好日子像是一匹缎子,光溜溜地滑过,大脑的沟渠里没有留下什么记忆,倒是那些艰难的日子,记得清楚,想着有味。”在《老人》一文里,面对“一个挑着担子游走于乡间的手艺人”“可以随口吟咏《论语》中的句子并且品评一番”的老人,便明白,“原来真正的文化人不一定是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者,却有可能是隐居在民间或引车卖浆之流。一个被文化浸润的灵魂,即使沿街叫卖,即使弯腰耕种,即使面目黧黑,即使手脚粗糙,依然是美的。”像这样的参悟,在高安侠的每一篇散文里都可以找出好几处,可以说处处是话题,处处有感悟,简洁、明快、生动、有嚼头。任何一种存在、任何一件事,通过她轻松自在的叙述与点化,就能成为有意思的存在和有趣的话题,更主要的是超于常人的领悟。也就是说生活的行走坐卧、吃喝拉撒、遇人见物,有心的高安侠都能拈来话头参悟,都能悟出一些门门道道与人们一起分享。
“对我来说,行走本身就是不断内审的姿态,在行走的路上,我更加看清自己、了解自己,同时不断更新自己,让内心更加饱满、结实。”这大概是高安侠喜欢“行万里路”的最本真的诉求。独自上路,无论遇到何事何物,她都能找到“逃离现实”的喜悦和参悟的话头,给自己,也是给世人一个从容走路、从容生活的通道。
(作者系诗人、书画家、文艺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