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音樵 通讯员 高亚蓉
一盏盏鲜红的灯笼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安静地迎接着远方的客人和归乡的儿女。篱笆菜园、竹编鸡舍、码放的柴垛,在雨幕中,整个村子都弥漫着自由的味道……
这样的“世外桃源”就在黄龙县圪台乡马场村苜渠村。
作为黄龙县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近年来,苜渠村坚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旧石头和废木材,恢复村庄的原始风貌,让农村散发出独特的气息,整洁干净的巷道路面,如沐春风的乡村文化,日益红火的乡村旅游,一幅欣欣向荣的画卷正在这里展开。
1以产业振兴助推可持续发展,让农民“富”起来
走进苜渠村的蔬菜育苗基地,不由得让人感叹一句:好一派繁忙景象!只见全自动育苗生产线前,育种技术员正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机器,拌料、装盘、点种、摆盘……一套程序在流水线上稳稳地进行。
“现在育苗基地正在进行第一茬育苗,主要培育甘蓝和豆角,每批次可培育蔬菜苗500万株,在满足我们当地需求的基础上,还能向周边市场供应菜苗。目前有10多名村民过来这里务工。”马场村蔬菜育苗基地负责人吴建军介绍道。
近年来,圪台乡马场村凭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周期长的优势,产出的高山冷凉蔬菜甜度高、色泽好、清脆爽口,受到周边市场欢迎。但由于蔬菜产业对人力的需求量较大,劳动力短缺一度成为制约圪台乡蔬菜产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为有效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圪台乡立足实际,强化科技创新,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提升蔬菜种植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蔬菜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积极培育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全力打造“育、产、销”蔬菜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设施农业+基地”的转型发展新路子,蔬菜种植成为了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据马场村党支部书记荆发明介绍,目前,苜渠村的蔬菜播种面积有650余亩,今年的蔬菜产业总产值达到了290多万元。
“马场蔬菜是个宝,特殊气候适生带;群众个个会种菜,豆角甘蓝遍地栽;韩城山西到处卖,时间短来挣钱快。”这一段朗朗上口的打油诗,道出了圪台乡马场村冷凉蔬菜产业的红火势头。
“去年我在外地种了几十亩蔬菜,赶上菜价好,每亩能挣1万多块钱。今年咱们当地就能育苗,就不用去外边种菜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更重要的是,赶上了好政策,在咱们马场村的育苗基地去育苗,还能享受政府补贴,成本比以前能减少60%呢!”菜农刘正坤笑着说道。
为了让高山冷凉蔬菜持续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火热”产业,苜渠村除了在育苗上为群众节省成本,还积极引进了起垄、覆膜、铺渗带、施肥、移栽五位一体的蔬菜移栽机。据荆发明介绍,今年共引进了3台蔬菜移栽机,村民向合作社租借后就能使用。此外,村里还组织村民参与农机使用培训,让大家尽快享受到机械化种植的红利。
作为苜渠村高山冷凉蔬菜的种植大户,王东祥对蔬菜移栽机的引进赞不绝口:“今年试了下这个移栽机,2天就能种完我的30亩地,往年至少五六天才能种完,这效率放到以前,想都不敢想!”
“下一步,我们将抢抓机遇,锚定蔬菜发展的产业布局不动摇,统筹实施标准种植夯基、让企业示范效应扩大、做强‘特优’品牌蔬菜,全面实现蔬菜种植标准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乡村全面振兴提速。”圪台乡二级主任科员杜芳春说。
2以环境整治改善村庄面貌,让环境“美”起来
村庄美、道路净,幸福生活款款来。
小广场内,村民张万龙正在陪他的“老伙计们”下棋,说说笑笑,好不热闹。他说:“没想到生活了一辈子的‘土’村子,还能变得这么美,在这么好的环境里生活,感觉人都精神不少了。”
张万龙对幸福生活的感叹,是苜渠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体现。
近年来,圪台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苜渠传统村落的生态优势,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人居环境整治结合起来,科学谋划,不大拆大建,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不破坏原始村貌的前提下,不搞大拆大建,利用当地旧石头和废木材,恢复村庄的原始风貌,让农村散发出独特的气息。
对于村里的环境整治,也有个别村民曾发出抱怨:这又不是城里,卫生差不多就行了,弄得那么干净干啥?
为了让村民们认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能够自发行动起来,苜渠村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百日行动、保洁员队伍整治专项行动、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建设行动。截至目前,苜渠村共开展了现场观摩评比会5次,建立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制度5项,建设了示范点4个。
村民吕志强的院子在今年的评比中,获得了“最美庭院”的称号。
穿过广场,沿着小路往里走,村口第一户便是吕志强的家,明净的窗户、整洁的庭院、错落有致的蜂箱,处处彰显着主人的勤劳。吕志强与妻子刘改清是村里出了名的勤快人,多年来,打扫卫生是他们每天早起做的第一件事,久而久之,邻里乡亲也被他们所感染。
“之前村里垃圾都是乱堆乱放的,时间久了都能闻到一股味儿,现在村里进行环境卫生整治,那些陈年垃圾被清理掉了,还给每家发放了垃圾桶,聘请保洁员把垃圾运走。现在村子环境变好了,咱也不能落下,我们也按照村里的要求行动起来了,我准备把院子再修整一下,弄片菜地,种点菜、养点花,小院子就更整洁、好看了,争取明年让大家也都来参观参观我家院子!”吕根强笑着说。
“下一步,我们将在补足基础、加大治理、强化服务上再发力,组织开展好秋冬人居环境整治大起底活动,同步推进乡村建设的‘里子’和‘面子’,让苜渠的父老乡亲在这里安居乐业、宜居方便。”圪台乡副乡长薛文君说。
3以“板凳会”解决村上大小事,让干群关系“连”起来 什么是幸福?苜渠村的刘双元深有感触,“居住环境好、困难有人帮、诉求有人管,住在这样的村上就是一种幸福。”
夜幕降临,阵阵蝉鸣和着荆发明家小院的议论声,似是奏起了独特的“交响曲”。
“今年我家冷凉蔬菜卖得好,来年我想增加新品种,能不能想办法给咱考察一下,要点技术支持?”“能不能给咱请个专家,教教咱网络直播销售?”……在村民的积极商议下,村里的“板凳会”开得有声有色。马场村第一书记薛文君针对村民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没有正常会议室的电脑投屏,村民们却将相关政策“吃了个透”。
一块黑板、一张桌子、几条板凳,村里的大事小事都在这里商议,不仅增进了干部群众的感情,还帮大伙儿解决了不少问题,大家都称这样的会议为“板凳会”。
谈话聊天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着,不知不觉就开了3个多小时。村民们反映的困难和诉求,乡上领导干部、驻村工作队和村民们一起探讨解决办法。
今年70多岁的竹月英老人,谈及村里的变化感慨万千,“以前一到下大雨,路冲得一壕一壕的,现在政府把路修好了,房子也帮忙建起来了,我们生活得很幸福。”
“板凳会”形式简单,解决的问题却不小。2019年,菜农刘根友在“板凳会”上提出“菜农批量卖菜就地过秤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党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经过积极协调争取,一周内在马场村安装了“便民服务磅”。“以前菜农称菜都是跟着菜商去黄龙和韩城自费过磅,自从安装了‘便民服务磅’,我们种菜的农户可以在马场村直接免费过磅,方便极了。”刘根友的脸上掩饰不住喜悦之情。这看似小小的便民磅,却为菜农腾出了摘菜的时间,节省了来回折腾的车油费。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增设一盏盏明亮的路灯,一条条村庄道路得到硬化,外围墙体涂抹了稻草泥,利用当地原材料变废为宝,花小钱办实事,保留原来土色土乡的风貌,不但整治出村容村貌新特色,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了农民收入,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小小的板凳上,干群围坐一团,聊的是身边事,谈的是惠民政策,增的是干群情。苜渠村的干部“零距离”与群众交谈,引导农户增强发展信心,激发贫困户脱贫干劲,抛却“天上掉馅饼”“坐等政府送小康”等思想,这样接地气的交流,成为苜渠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途径好方法。
现如今,苜渠村巷道路面整洁干净,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好人故事层出不穷,乡村文化如沐春风;乡村旅游日益红火,群众生活日益富足……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