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9日
培育一批能说会写善干的果业人才
——我市举办果业“鸿雁”人才培育暨“鸿雁论写”竞赛评选活动小记
  记者 刘彦 曹宁宁 白佳雨
  “我宣布,排名第一的论文题目是《延安苹果产业灾害分析及防范对策》;排名第二的是《对延安苹果品种结构优化布局的思考》……”
  11月27日下午,延安果业“鸿雁”人才培育暨“鸿雁论写”竞赛评选活动成功举办。活动评委组组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苹果产业协会副会长韩振海正在宣布竞赛评选结果。
  延安,是全国集中连片规模最大、气候条件最好的苹果优势产区。目前,全市苹果栽植面积331.6万亩,今年产量预计455万吨,产值预计将突破260亿元,是历年来最高。延安苹果的产量和面积占陕西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九分之一。在延安200多万人口中,有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相关工作,80万农民从中获益,苹果收入占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苹果早已实实在在成为延安人民的致富果、幸福果。
  今年,按照部省安排部署,延安制定出台了《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聚焦推进果业现代化,整市推进建设延安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建设延安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关键是科技创新,核心是人才支撑。为此,我们开展了延安果业‘鸿雁’人才培育暨人才技术技能‘三论’(论剪、论讲、论写)竞赛活动,已经在2月份、6月份分别通过‘鸿雁论剪’和‘鸿雁论讲’竞赛评选活动,评出了10名‘圣地金剪’、10名‘圣地名讲’。这次的‘鸿雁论写’竞赛评选活动是‘三论’活动的最后一场,又评选出了10名‘圣地精笔’。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批既能操作又会讲善写的延安果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市果业中心四级调研员、生产科科长刘光东说。
  参加此次延安果业“鸿雁论写”竞赛评选活动的《延安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思考》等41篇论文,是在全市范围内优选的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1月期间刊发于省级及以上科技期刊的专业(果业)论文,参赛作者均为论文第一作者。
  评选过程中,由韩振海任组长,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延安大学等单位的6名中省市相关专家为成员的评委组,对论文的选题、内容、科学性、成果及应用性、写作质量和规范等5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严密的评比。最终以论文质量、名次为依据,评选出薛玮、刘光东、周文波、刘勤朝、高明、马玉杰、路永贵、王奋玲、郑永全、李前进10名延安果业“圣地精笔”,以及19篇优秀论文(不含“圣地精笔”论文)。
  “参与今天评选的40多篇论文,基本都紧扣延安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难题,进行选题试验探索,其中聚焦延安苹果‘种植制度改变’和‘自然灾害防御特别是极端天气灾害防御’的部分论文,确实找到了一些可行的、让人眼前一亮的解决方法和经验,这对于包括延安在内的西北地区的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韩振海说,随着延安果业“鸿雁”人才培育暨人才技术技能“三论”竞赛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必将为建设延安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