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村民服用我开的药后病情好转,就特别开心。”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横路村卫生服务站,95后村医潘愫愫为村民诊疗时与记者分享从业感受。去年底,潘愫愫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后,便回村服务。“我在横路村长大,小时候医生用针灸给我治病,想着以后当个医生。现在实现了梦想,离家又近。”
在安吉,变化显而易见。曾经关门数年的村卫生服务站重新启用,越来越多像潘愫愫这样的青年成为村医。这得益于安吉2018年开始探索的“中医师承定向培养”模式:选拔当地农村青年,拨专款、配师父、给编制,完成4年培训后回村行医。安吉的实践,为解决乡村医生“青黄不接”难题提供了思路。
充实乡村医生队伍,关键在于吸引人才。近年来,从开展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政策,到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各地采取一系列务实举措,致力于培育壮大乡村医生队伍。在基层,年轻村医职业落差大、岗位认同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采访时,一位相关负责人感慨:“壮大村医队伍,不仅要解决待遇问题、吃住问题,还有生活习惯、人文环境融入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医师承定向培养”模式专注从当地选拔热爱中医药、有志于村医事业的青年,实现了育人、用人、留人的统一。
搭平台、建机制,培养村医要增强系统思维,从培训、上岗、执业等方面统筹安排。“中医师承定向培养”模式,要求学员接受4年培训,理论学习、师承学习、医院轮转实习缺一不可。学员在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和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定向回到村级卫生服务站后,还需要为他们解决人事编制、薪资待遇等问题。
搭事业舞台、畅晋升平台,人才自会聚集。如今,潘愫愫每周都抽出时间到安吉县中医医院跟师抄方。提供更多培训、进修等机会,既能提高村医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也有利于拓宽其职业发展空间,更好服务群众。未来,职称评定政策能否跟上、扶持措施能否持续,都事关建好长效机制。形成育人、用人、留人的良性循环,就能有效减少人才流失,更好激发基层医疗队伍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