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6日
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高俊英
  宪法是我国法律位阶最高的法律总章程,是立法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根本法。宪法既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也是保障国民根本利益的重要工具。2023年12月4日是我国第十个宪法日,12月1~7日是我国第六个宪法日宣传周,本年度的宪法宣传周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主题。宪法宣传周内,各地各单位都举行了丰富多彩的宪法宣传活动,目的就是让民众了解宪法遵守宪法,拉近民众与宪法的距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一名法学教师,我在宪法宣讲的时候,发现群众对宪法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如果问起宪法是什么?很多人都知道宪法是根本法,效力比较高,除此之外好像再也说不出关于宪法的内容了,也有的群众说宪法比较“高冷”,在日常生活的应用较少,与广大社会民众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等等。而宪法与广大人民群众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宪法不仅规定了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基本义务、社会责任,还对公民的基本权利提供了一系列的保障,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关系。比如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一个人刚出生他就会受到宪法的保护,所以刚出生的公民就具有人格权和继承遗产的权力,到了上学的年龄根据宪法规定他有受教育权,该公民到了18岁的时候,根据宪法规定他就具有选举群和被选举权,该公民上完大学之后根据宪法规定具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该公民到了退休年龄,根据宪法规定,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保障,由此可见,宪法不是离公民很远而是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立法层面赋予我们公平公正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应深入学习宪法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遵守宪法的规定,擅于运用宪法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随着宪法宣传周活动的结束,宪法宣传活动也渐渐减少,那么如何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重视宪法、宣传宪法、学习宪法常态化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坚持党对宪法工作的全面领导。宪法的第1条第2款详细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意义和目标,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法的视角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统揽全局的核心领导地位,将党的执政目的定义为协调、维护、保障人民权益。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和保证,是中国在数十年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基本经验。因此,要深度贯彻宪法精神,严格遵守宪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坚定依法治国信念,坚决捍卫宪法的法律威严,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落实执法责任、支持司法活动,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进宪法工作实施。
  第二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加强宪法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常态化。常言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公民的宪法意识培养起来了,宪法的权威才能得到更好地维护。正如伯尔曼所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其形同虚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全面深化宪法宣传教育工作,实现宪法知识普及,让广大人民群众和全体党员深刻理解宪法精神、主动维护和遵守宪法,为宪法的高效实施和执行监督营造良好氛围。虽然宪法宣传周已过去,但我们对宪法宣传学习的活动不能停止,一方面要更多地开展宪法知识推广活动,另一方面要创新宪法宣传推广的方式方法,不断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实效。可以采用传统普法讲座方式和新兴媒体宣传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将网络媒体、电视讲座、社区宣传有机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透彻讲解宪法知识,持续拓宽宪法教育宣传范围,提高公众对宪法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深度;其次要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力度,将宪法因素融入校园、社区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宪法意识。
  第三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丰富宪法法律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手段。在扎实做好合宪性审查工作的同时,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宪法是所有立法活动的根本依据,任何地方法律文件、法规文件、规章制度的建设必须严格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遵照宪法制定。其次加大宪法实施力度,宪法作为保障人民权益的根本法,其效用高低取决于宪法精神是否得到有效体现、实施过程是否严谨、实施结果是否与宪法目标相一致。常言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任何人违反宪法必须得到严厉的惩罚,只有宪法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宪法的权威才能真正被树立。
  (作者系中共延安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