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14日
到延安去插队
和风仙
  1969年1月19日,是我离开北京到延安去插队的日子。50多年过去了,可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我永远不后悔那三年的插队生活,它磨炼了我的意志,使我学会了吃苦耐劳,受益终生。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第二天,班里开了表决心大会,会上大家纷纷表了决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姓王的男同学说:“农村也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对农村的认识,仅限于北京郊区的农村,因为每年夏季和秋季,我们都去那里劳动。外地农村是什么样,我不知道。过了元旦,学校召开了上山下乡的动员大会,动员我们到陕北延安插队。散会后,我就往家里打了电话,告诉妈妈学校开了动员大会,动员我们到陕北延安插队,并告诉她自己想去插队。妈妈听后,表示支持。接着,有人对我们说这次如果不去陕北插队,下次就要到甘肃插队,比陕北离北京还远。
  我想,反正自己早晚都是要插队的,再说延安是革命圣地,过去青年到延安是干革命,现在我们到延安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于是,满怀激情和理想的我与同学们一起报名到延安去插队,一起到毛主席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去。
  报名后,学校给我们开了到陕北插队的证明,我们去派出所迁了户口。妈妈带着我到家具店买了一只装衣被的木箱,到商场买了一件带绒领子的蓝色短大衣。这些都是给上山下乡知青的特供品,一般人买不到。简单的行李中,除了四季的换洗衣服,就是大哥送的一套《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和爸爸送我的《向雷锋同志学习》一书,这两本书陪伴着我前往陕北。
  终生难忘的日子
  1969年1月19日,是我离开北京的日子。这一天,妈妈很早就起床了,为我做着临行前的最后准备。吃完早饭,我就到学校集合,随后统一前往火车站。弟弟和妹妹把我送到学校。这一天正好是弟弟7周岁的生日,我多么希望和弟弟多待一会儿,想让弟弟和我一起去火车站,但学校不准弟弟上车。汽车开动了,看着弟弟妹妹哭着追着汽车跑,我的心都快碎了,哭着和他们挥手告别。
  到了北京火车站,妈妈和姐姐早已在车站等候。看到妈妈和姐姐后,我抱着她们大哭起来。妈妈说,在家不是都说好了,送别时谁都不准哭吗?这时,整个车站内都是呜呜的哭声,火车在哭声中慢慢开动了。
  1969年1月19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告别了家人,告别了亲朋好友,离开了熟悉的大院及校园,离开了首都北京,走向我人生新的起点。
  到知青点
  知青专列载着我们从华北平原向黄土高原驶去。第二天傍晚,火车在富平站停了下来。只见车站内挂着“欢迎北京知识青年到延安插队”的大幅标语,广播中也传出“欢迎北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声音。我们当晚在富平住了一夜,第二天坐解放牌大卡车前往插队的地方——宜川。前往宜川的路上,黄土飞扬,我们用头巾把头蒙上,昏昏沉沉地到了宜川县。下车时一看,知青们个个儿都土头土脸,幸亏坐的卡车上还有篷布罩着,要不然我们不知道成什么样子了。黄土高原就用这种方式迎来了我们这群北京来的知识青年。
  当天,知青办工作人员宣布了每个学校的学生所去的公社,并给每人发了几个“忠”字饼(就是普通的饼上印了个红色的“忠”字),这是第二天带在路上吃的干粮。我们在县城住了一夜,第二天就由来接我们的公社干部带着我们向寿峰公社出发了。从县城到公社要走100多里的山路,不通汽车,全靠两条腿步行进山。当我看到连绵起伏的高山时,真是兴奋极了!可来接我们的公社干部没有带我们爬山,而是带着我们走进了一条山沟,然后顺着小溪往前走。只见山上和山沟里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山崖边挂着大小不一的冰柱,很壮观。我和同学们虽说是在山沟里走,但也是不断往高处走。走着走着,我的两条腿就像灌了铅,迈不开步子了。这时候,和我一起前来插队的小窦鼓励我一定要坚持。我们念着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相互扶持,相互鼓励,饿了就吃知青办发的“忠”字饼,渴了就掰路边的冰柱吃,就这样坚持走到公社的第一站——薛家坪村,在这住了一夜。
  第二天,来薛家坪村接我们的是湾里村生产队队长邢有子。从薛家坪村到我插队的湾里村还要走60多里的山路,我们走不动了,邢队长就让我们拉着驴尾巴走,这样就省力多了。傍晚时分,我们才走到湾里村。这个村子依坡而建,中间有一道沟,沟两边都是窑洞,村里的老乡敲锣打鼓把我们迎到插队点。
  过春节
  到插队点后,村里给我们分了两孔破窑洞住,正好在沟的两边,一边一孔,6个人住一孔窑洞。村里还专门派了人给我们做饭。我们来到村里的时候正是农闲时期,没事干,就到老乡家去串门。
  当时,距离春节只剩下10多天。一天晚上睡到半夜,突然听到有人喊“发了,发了”。我们不知出了什么事,就赶忙起来。打开门,看到老乡都往同一户村民家走去。出于好奇,我们也就跟着去了这户村民家。
  一进门,就看见火炕上放着三口大缸。主人给了每个人一个盆和一把勺子,把火炕上大缸里的东西往盆里倒。我们问老乡这是要干什么,一位老乡说是要摊米馍。
  于是,我们也学着老乡的样子,拿了一个装有米糊的盆子,每人守着三个专门摊米馍的小锅,把米糊倒在小锅内,把小锅放在火炉上。等熟了后,再把米馍的两边合在一起,成了一个半圆形。米馍表面有褐色花纹,吃起来有点酸,这是老乡正月里的主食。每年一进腊月,各家各户都将黄米碾碎,调成糊状发酵后摊成米馍,一直吃到开春。
  春节日渐临近,我们当时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远离父母,来到陕北这个又偏僻、又贫穷落后的农村独立生活,就不由想家。大年三十那天晚上,我们躺在火炕上,思念着远在北京的亲人,回想去年的大年三十晚上,自己在家干了什么。说着说着,有个同学呜呜地哭了。刚开始我们还安慰这个同学,可到后来我们也都哭了起来,三十晚上就在哭声中度过了。第二天,老乡们来看望我们,对我们问寒问暖,还给我们带来了冻柿子、柿饼、核桃、红枣、花生,与我们共度春节,朴实热情的老乡们让我们这些知青感受到了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