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要”
音“玉”
音“笈”
音“殺”,又音“其” 最近,有个字火了,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疯狂刷屏:龘。有人看了半天也念不出来,有人想翻字典却不知从哪儿查起,有人还在试图拆解字的结构。
这个字究竟怎么读呢?你们知道吗?它正确读音是:龘【dá】,写起来有48画。这个字为什么突然火了?原来是被前不久公布的2024年央视春晚主题“龙行龘龘,欣欣家国”给带火的。
“龘”这个字由三个繁体的龙字组合而成。据《康熙字典》记载,“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音同“沓(dá)”。“龙行龘龘”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明年正是甲辰龙年,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中国人也被称为“龙的传人”,所以我们对龙年总会多一份特别的期待。2024年春晚将以“龘”字为题眼,展现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发有为的“龘龘”之姿,祖国繁荣发展的欣欣之态。
像龘这样的字在汉字中并不少见,它们长相比较奇特,最喜欢“叠罗汉”,往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汉字(字符)组成,我们通称它们为“叠字”。
关于同字符重叠的这种结构,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出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这些字归类,系统地进行了分析。清代王筠在《说文释例》中提出了“叠二重文”“叠三重文”“叠四重文”的说法,首次使用“叠文”这个词来说明这种结构。不同的学者对这类字也给出了不同的名称,有“叠文”“同符合体字”“叠体字”等。
同字重叠这种方式展现出了汉字独特的魅力。咱们简单举几个例子,看看你都能读出来吗?
二叠字日常总能见到,由两个相同的汉字重叠组成,主要有左右和上下两种重叠方式。比如:龖,也读【dá】。看完龘再看龖,虽然少了个“龙”,但还是可以形容龙腾飞的样子。再看这个字:槑【méi】。由两个“呆”组成,可不是呆萌的意思,其实是汉字“梅”的异体字。还有:畕,古同“疆”,边界的意思。
三叠字往往是由三个相同汉字叠成“品”字形结构。比如:舙【huà】,搬弄是非,“舙,谋谮人也。”古同“话”;羴【shān】,古同“膻”,羊肉的味道,也泛指羊的意思;毳【cuì】,毳毛,俗称“寒毛”;鸟兽的细毛。
四叠字在品字型的基础上,变为四个相同字叠加的汉字,一般含义与重复的原字相同,或是表示众多的原字意思。很多字只有在古籍中才能找到。比如màn】,音“漫”,大水也;燚【yì】,音“亦”,火貌;雷雷雷雷【bèng】,雷声。
到了四叠字上,我们足以看出汉字结构的复杂程度。但先别感慨,后边还有更逆天的五叠字六叠字,甚至八叠字。
这些叠字都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想一下,极可能是古人为了要更准确表达意思,将原有的汉字堆叠而组成。比如想表现一群惊走的牛,于是有了“犇”(bēn,奔跑),想形容振聋发聩的雷声,于是有了“靐”(bìng,雷声),想让大家都来出力,于是有了“劦”(xié,合力)。
其实,叠字的数量有很多,占据着汉字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是平时不常使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而近年来网络用语的流行,让很多叠字又能“重见天日”。无论是在哪本词典中,你都找不到“又双叒叕”这个词。我们可能不认识“叒”和“叕”,但肯定认识“又”,放在一起的时候双、叒、叕都被赋予了新的意思,变成了“又”的强化堆叠,来形容“不断地重复”。在网友手里,这些叠字被用新的方式加以解释和使用,给汉字带来了更多的变化。
这样来看,很多我们不了解的生僻字,本来可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是全新解读又赋予了它们生机,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不得不让人感叹中国汉字强大的再创造力。
好啦,最后的最后,要考考大家,猜一猜这个叠字怎么读怎么讲:“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