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7日
手机掌上“玩”大棚“云”管理
记者 刘彦 白雪 王冬 通讯员 刘阳
    ●邬浪程启动自动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
  腊月时节,室外冷得人手都伸不出去。走进安塞区招安镇枣湾村,一座座新型日光温室大棚在白雪皑皑的沟道台地上整齐排列。
  随意走进其中的一座,阳光透过明亮的大棚塑料膜照射进来,棚内温暖如春,巴掌高的西红柿秧苗整整齐齐向阳生长,绿意盎然的土地上焕发出设施农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让人奇怪的是大棚的主人邬浪程竟蹲在大棚的一角只顾埋头“玩”手机!
  “我这是‘云’管理大棚。你看,我正在手机上操作,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能实现棚里自动灌溉和施肥。”邬浪程说,还有日光温室自动化温控系统,他在手机App上把大棚的温度设置到27℃,系统就会通过自动卷帘、自动放风等措施及时调节棚内温度,让棚里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5℃~28℃之间,精准科学、可靠实用。他家大棚里除了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自动化温控系统外,湿度、光度等都采用了科学先进的设备,一个人照看两座大棚轻轻松松,忙的时候,人连棚里都不用来,直接在别的地方通过手机远程就实现了大棚里的自动化作业,种植管理起来省时省力还高效。
  1990年出生的邬浪程虽然才34岁,却已经种植大棚10年了。这个踏实的陕北后生把这10年的力气都花在了大棚里。“以前,大棚里的活计都要靠人力,一个人管一个棚,一年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扎在棚里,忙得要命。”他说,特别是一到雨雪天,棚里愁温度降得厉害,瓜菜苗子蔓子果子要生病害;棚外愁帘子卷不上去,作物光照温度跟不上,直接影响收入。
  邬浪程爱学习,在种大棚的10年中,他不仅在土地上实践总结经验,还利用一切闲暇时间,通过书本、网络、培训班,以及学习成人园艺本科课程等,全面提升自己的种植技术。攀登者总能遇见更美好的风景。4年前,邬浪程被聘为安塞区蔬菜中心农民技术员,枣湾村的大棚种植户遇到种植难题,他都能第一时间到棚里给人解决。
  种大棚要种得好,就要相信科技、应用科技、用好科技。在枣湾村大棚蔬菜产业基地刚刚建成的时候,邬浪程第一时间租种了新大棚,又利用全省设施蔬菜“三改一提”示范基地创建机遇,给自家的大棚里配套了自动控温、电动卷帘、电动轨道车、集雨节水灌溉、智能补光等目前全市棚栽业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并且全部都能够熟练操作、随心应用。
  说话间,大棚里的浇水时间到了。邬浪程走到自动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跟前,把水和有机肥料按照比例均匀搅拌。只见自动浇灌装置缓缓启动,水肥就沿着卧在土垄上的一道道笔直的管道匀速前进,滴滴均匀灌注在西红柿秧苗附近。
  “你们看,我在设备上按几下按钮,整个大棚里的西红柿苗子就喝上了自来水、吃上了营养餐。”邬浪程得意地说。2022年建成的枣湾村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是全省设施蔬菜“三改一提”示范基地之一。目前已建成的65座大棚全部采用新型“九五”式棚型结构,开展了棚面雨水收集+棚内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试验示范,实施秸秆生物反应堆、石灰氮太阳能消毒及配方施肥技术,普及应用了电动轨道车、自动温控、智能补光等智能化设备,大棚冬季提温2℃~5℃,增产15%以上,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土壤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设施蔬菜的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管理。
  智能化管理后的大棚瓜菜产量和品质明显提升了,邬浪程的种植收益也大大增加。2023年,他家的2个大棚收入了十几万元。
  枣湾村党支部书记高玉红说,村上建起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并实施智能化管理后,30余户种植户户均年纯收入增加了7万多元,人均增加收入1.5万元。基地还吸纳了不少村民务工、运输、销售等,拉动全村人均增收1200元。同时,基地还能通过出租等方式,每年给村集体带来35万元以上的收入,实现了村民和集体经济的“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