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7日
变身“土专家”奔向幸福路
记者叶四青 通讯员常浩浩
    ●李永红采摘圣女果
  “2023年,我光是大棚种植的纯收入就有10多万元,山地苹果也有15万元的收入呢。”计算着过去一年的收入,再看着5座大棚里种植的新鲜蔬菜和葡萄,子长市杨家园则镇姜家坪村村民李永红难掩笑容。
  李永红发展大棚产业要从2016年开始说起。当时,他在村委会的主任岗位已经工作了17年,了解到村上要发展大棚产业的消息和设施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李永红跃跃欲试。然而,大概预算了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后,他有些犹豫:想要种植10座大棚,需要50万元。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就算是砸锅卖铁,我也凑不够这个数啊。”李永红为大棚启动资金发了愁。
  但既然决定了要干,想方设法都必须克服困难。不少村民知道李永红准备大干一场,看见他四下里忙碌筹措资金,想办法为他凑了30万元。但是还有20万元的资金缺口该怎么办?
  “政府有惠农政策,你可以向信用社贷款,而且利息很低。”有人好心提醒李永红。之后,他兴致勃勃地来到信用社,详细询问办理贷款需要的手续和相关流程。没多久,贷款就批下来了。资金的事情总算解决了,他心里的一块石头算是落了地。
  看着建起来的10座大棚,李永红充满了期待,谋划着在春夏两季种豆角、辣椒等蔬菜,秋冬两季种西红柿、圣女果。可是,实际种植大棚时,情况超出了他们的预想,夫妻二人根本忙不过来。起初,他们只能找亲戚帮忙。后来,就开始雇用村里的乡亲们来大棚打工。就这样,大棚里终于种下了致富的幼苗。
  望着长势喜人的蔬菜,李永红喜上眉梢。他想着,大棚蔬菜要是卖出去了,手上就有钱了,工人薪水就能尽早发,信用社的贷款也能按时还上。
  然而事与愿违。李永红的蔬菜长着长着就变了样。“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蔬菜开始发霉、变质,那个时候我真是焦头烂额。”说起当时种大棚的经历,李永红不禁感慨。
  李永红马上向身边的蔬菜专家求教,同时自己查找相关书籍和资料,不断自学。经过学习,李永红发现,蔬菜的生长,与温度、肥料等因素有很大关系,掌握种植技术非常重要。他积极参加省、市、县各级农业知识培训,慢慢掌握了产业发展的“金钥匙”。
  通过不断学习农业技术,李永红有了底气。2017年,他又通过贷款承包了一个百余亩的果园。他心里盘算着,果园一旦开始挂果,收入增加了,没几年他就能还清贷款,走上致富路。
  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李永红和村民打的交道更多了:大棚产业发展要雇人,种植苹果也需要帮手。最忙的时候,他雇用了30多人。在选择务工对象时,他优先选择脱贫不久的村民,帮助他们跟着自己发展产业,共同致富。
  “我今年63岁了,要是出去打工都没人要。现在到大棚里打工,每年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村民米翠花在李永红的大棚里采摘着圣女果,脸上难掩笑容。在李永红的大棚和果园需要人时,米翠花就过来打工,不耽误她照顾顾家庭和自己家里务农。
  成了乡村农业“土专家”的李永红没有忘记其他乡亲。从2016年到2023年,几年间,李永红的产业发展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也曾经历了洪灾冲垮5座大棚、农产品价格起起落落等困难,但他还想带着其他村民致富。
  为了专心发展大棚,种好果园,他辞去了村委会主任,一心一意带着大伙儿发展产业,果园和大棚收益蒸蒸日上。2023年年底,算着一年的收益,李永红笑了,在他这里打工的村民也笑了。
  “我还想再发展一个肥羊农场,这样既能给果树提供肥料,又能增加一部分流动资金。等以后蔬菜和葡萄成熟的时候,我想通过亲子采摘、网络销售等方式扩大销售渠道,带动更多脱贫户致富。”说起今后的打算,李永红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