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8日
丢手绢

  大家好,我是宝塔知新小学三年级三班小小讲解员左明轩,我在延安为你讲述一首儿歌的故事。
  “丢啊丢啊,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快点抓住他。”这首《丢手绢》传唱了几代人,陪伴着我们美好心灵的成长,但你一定不知道这首儿歌的来历。
  《丢手绢》是由鲍侃作词,关鹤岩作曲,先有词后有曲,是为延安保育院创作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江南姑娘鲍侃毅然辞去教员工作,投笔从戎北上抗日。先到了山西的抗日决死队,又从那里渡过黄河到了延安。由于在宁波老家担任过教师,性格开朗,爱唱爱跳。1941年,还没有从延安女子大学毕业的鲍侃,就被分配到延安保育院当文化教员、保教科长,还参加了陕甘宁边区文教群英大会。在保育院期间,鲍侃与其他保教老师一起研究业务,编写故事、儿歌、音乐、手工等各种教材。
  那时延安保育院缺医少药,只能让孩子们多运动,从而增强体质。课外活动上,孩子们在游戏中奔跑的快乐情景让鲍侃产生了灵感,短时间内便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丢手绢》。不过,当时这首儿歌的旋律并没有那么朗朗上口,直到她遇到了另外一个人,才在历史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1948年秋,在延安大学文艺系任音乐教员的关鹤岩来到延安儿童保育院,看到了《丢手绢》这首儿歌词,觉得读来朗朗上口,充满童趣。随之,关鹤岩便和鲍侃商量为这首儿歌谱上曲,并在保育院组织试唱。
  谱曲后的《丢手绢》旋律明快,充满童趣,孩子们非常喜欢,迅速在边区传唱开来,并同做游戏结合起来,至今仍是幼儿园里的保留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