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鼓舞人心、新蓝图催人奋进!回望过去的一年,延安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社会预期偏弱的不利局面,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回延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扎实推进新时代延安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六四”工作布局,市域经济呈现出承压复苏、质量提升、稳中向好的态势。
一是产业发展持续向好。聚焦能源化工、特色农业、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黄陵宏兴、车村煤矿、延长气田实现链条式、集群化发展。二是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坚持“六个一批”动态管理,实现了重点项目总库和行业分库多库联通。店头电厂、富县电厂、安塞热电联产一期建成投产,麻洞川光伏等5个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三是发展活力加速释放。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满意度达到95.24%,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4.87万户,新增顶端果业、志丹绿能等瞪羚企业6家,完成进出口总额19.8亿元。四是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富县、甘泉被命名为全省县城建设示范县,宝塔、洛川被确定为全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示范县区,黄陵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宝塔入选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五是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0平方公里,14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六是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用好国家乡村振兴局联系点支持政策,307个集体经济收益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全部退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补助标准提高11%以上。七是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通过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全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下降7.1%。完成政府债务年度化解任务,拖欠企业无分期账款实现清零。
成绩来之不易,可圈可点;问题不容小觑,必须保持清醒。延安作为典型的内陆山地资源型城市,既要抓住历史、政策机遇推进高质量发展,又要深化改革化解经济社会常年累积的各种矛盾。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维度审视,延安当前面临下列问题。
一是创新发展能力不足。新技术、新产业的研发、孵化、培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从R&D支出所占GDP的比重和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看,这两项指标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工业内部结构失衡。延安虽为内陆欠发达地区,但石油、煤炭、天然气、煤电等支柱产业受外部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较深,当外部需求突然下降或行业价格大幅下滑时,由于传统的非能源产业相对弱小,新经济企业尚未成势,不能对冲传统能源产业收缩造成的损失,致使经济运行跌宕起伏。三是绿色发展水平较低。延安线性城市的地域空间导致城区内建筑密度过大,缺少公共绿地和企业发展用地,条件好的企业和个人往往选择在外地买房置业,而不是投资市内实业。部分县区发展山地苹果、大棚蔬菜、舍饲家禽的过程中塑料薄膜、反光膜、套袋、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四是对外开放有待扩大。首先,进出口比重——量小。2023年延安进出口总额仅有19.8亿元。其次,进出口种类——面窄。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低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及其初级加工品,进口的商品以医院的医疗器械为主。五是共享发展水平不高。受传统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制约,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相比,人均纯收入长期低位增长。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水平与群众期盼仍有差距。
站在新起点、树立新目标、憧憬新希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一六四”工作布局突破起势的新征程上,延安要遵循新发展理念,深刻领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奋力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增新光添浓彩。
一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延安要重点支持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关的重大科研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创造条件促进各种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二是,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以“稳控转”培育壮大能源化工产业链群,以“土特产”培育壮大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群,以“扬挖补”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链群,以“新赛道”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产业链群。三是,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落实“四水四定”要求,聚焦“滚滚延河水”目标,推进延河流域系统治理。深入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整治,持续做好扬尘治理、臭氧管控和PM2.5防反弹精细化管控。四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密切延安与沿海城市的联系,搭建平台、有选择、有重点地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枢纽+通道+网络”现代物流体系,促进各类要素在延安合理流动、优化组合和高效集聚。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推动“延西欧”班列常态化运行,扩大苹果等特色农产品和高端能化、石油装备等工业产品的出口规模。五是,普惠共享发展成果。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实施技能培训提升、劳务品牌培育和大学生基层就业行动计划,确保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通过加强“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加快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公办示范性综合托育机构建设。
(作者系延安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