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9日
把延安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思考
高慧琳
  一、延安精神应为大思政课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为全面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底层逻辑上,大思政课正与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倡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有异曲同工的内涵。“大鲁艺”思想的目的是要学生打破学校课堂的局限,与社会更密切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思想政治资源,大思政课的根本目的也正是要让学生突破“学校小课堂”的局限,走向“社会大课堂”,同时把社会大课堂引入学校、融入学校,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国家未来发展之需要、能适应未来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对社会有用的大写的“人”,这又与“大鲁艺”思想一脉相承,也正与延安精神高度契合。
  因此,在大思政课中,延安精神也正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要拓展学校思政课堂,要打开学校大门,要扩大思政课的资源面和辐射面,归根结底,要扩大的是思政课,如果忘记这一点,就将变成无序的“放鸭”,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说到底,大思政课的第一条还是要保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凸显出了延安精神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性。就是说,大思政课要保证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大思政课的良好开展,也离不开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精神谱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怎样更好融入大思政课,更好地让青少年学生入心入脑,吸收为综合素质的构成部分,也是一个需要探索实践、需要理论总结的命题。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虽仅一字之差,但是内涵意义有巨大提升。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大思政课建设亟需深化,课程思政要避免“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就必须找到化解之道,延安精神正是大思政课的灵魂所在。
  二、用延安精神构建大思政课格局
  怎样理解用延安精神构建大思政课?应着重从如下四方面着眼:
  (一)大思政之“大”
  首先应从理论上、历史渊源上对大思政课之“大”的理解与解读,以求全面正确理解其多重含义:借用延安时期“小鲁艺”与“大鲁艺”概念来解释,就是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依此类推,可以说除了“大鲁艺”,还有“大抗大”“大延大”等等,其渊源即延安精神,其成果也是延安精神的组成部分。其内在逻辑证明:浸润了延安精神的“大鲁艺”思想就是延安时期的大思政课;通过对“大思政”内涵的挖掘与历史比较研究,发现“大思政”与延安时期毛泽东倡导的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延安精神的各种典型表现,论证两者内涵正是一脉相承的。
  (二)大思政之“魂”
  延安精神四大要素与大思政之比较,从内涵与外延、定性与范围视域研究,可见二者的同源、同理与同构的本质属性。其内涵就是延安精神的四大要素。通过对延安精神所体现的“大思政”思维进行分析研究,就能发现其神髓中的开放性思维,其与现实斗争密切结合,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接地气,同时坚持底线思维,初心思维,都与大思政所要求的走向社会、广泛吸收社会文化精华、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大格局相一致,证明其为“善用大思政”的范例。
  (三)大思政之“体”
  延安精神与大思政课的课程,根本点均着眼于健全人格的养成,个人主体如果养成了延安精神的四大要素,其人格已属完美,而又具备高风亮节。大思政课的培养目标同样是能为国家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的栋梁国士,所以延安精神是大思政课的重要课程内容;梳理、分析和评价延安精神四大要素与大思政课的内容关系,可以看到两者在出发点、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话语逻辑等多方面的一致性,证明两者总体的同构性,也证明延安精神与大思政课的内容体系完全兼容。
  (四)大思政之“形”
  以延安精神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外在表现:包括总体架构、发展思路、格局结构、课程设置、师资构成、教材资源、培养方法、个案处理、难点对策,信息资源与思想资源构成等方面,均与延安精神的要求相一致。延安精神是大思政课的内涵要求,同时也是其实施方式的要求,当前应该用延安精神来构建大思政课,通过多方面探索把延安精神全程融入大思政课整体框架中的方法,进而成为大思政课的核心组成部分,从而形成具有浓郁延安精神特色的“延安型大思政课”。
   结语
  延安精神既是大思政课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高校的主课,当然也是学校大思政课的重中之重和重要特色。当前要注重找到解决延安精神与大思政课无缝对接、水乳融合问题的接入点、融合点和粘合剂,通过全面探索延安精神与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延安精神有效融入大思政课,构建一个真正凸显延安精神特色、饱含延安精神张力的大思政课格局,为培养大批能在新时代百年变局中发挥栋梁作用的国士打好坚实基础,铺好坚固桥梁,调制精美营养。如此,我们的大思政课面貌将焕然一新。
  (作者系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