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是汉字,它见证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它不仅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而且是中国教育的基石。
识字写字作为小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小学生,应通过学习汉语,来充分认知与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要在学习汉字和汉字文化的过程中体会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从小树立文化自信。全国字理专家黄亢美教授在《字理识字教学概说》一文中指出“我们在识字教学中要加强字理教学,让学生真切地感悟汉字的美妙,由衷地喜欢学习汉字,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让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薪火相传!”教学中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追根溯源,挖掘了汉字背后的故事,使识字变得轻松有趣,是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的一条简捷而有效的途径,那么字理识字有哪些好处呢?接下来我从以下几方面说说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让学生爱上识字写字,爱上语文,就要从激发兴趣入手。字理识字教学方法灵活,可以通过动作演示、简笔画、谜语、出示图片等方式来呈现汉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如学习“大”“看”等字时,采用动作演示法就很形象。“大”字字形多像抬臂跨步的一个“人”,于是请小朋友用动作演示,加深记忆。教“看”字时,我先请小朋友欣赏孙悟空的图片,并随机引导学生观察此时孙悟空手的动作,这时的“手”正是斜放在“目”上,所以“看”字的手要写成斜手,孩子们在观察与模仿中,轻松掌握了“看”字的字形字义。学习“跟从”的“从”字,我用粉笔勾勒出一个人跟在一个人的后面的简笔画形象,学生马上理解了“从”字的意思,并从图上观察到“从”字的写法,进而促进对“从”字的音、形、义的理解。这种明理识字,是有意识地识记,自然掌握牢,固记忆深刻。学习“山”“石”等字时,我通过多媒体出示具体的图画,在观察字形演变中识记字形。直观形象的图画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将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采用全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多种新颖的形式下,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结合字理析解汉字,方法灵活,妙趣横生,从根本上打破了死记硬背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汉字,提升了汉字文化素养,达到了《课标》强调的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
二、有利于提高识字效率,减少错别字
汉字家族庞大,同义字、同音字多,同时很多汉字在字形上差异较小,小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学中发现,学生常常把“反文旁”写成“折文旁”,而且“屡教不改”,为此老师们煞费苦心。如果教学中教师能够追根溯源,讲清楚这些部件的字理,那么这种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如《葡萄沟》一课“收”字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明白“收”字是形声兼会意字,在理解了右边的“攵”是手(又)持器械(丿)的象形,作形旁时表义的特点后,就在识字时创造性地用偏旁串字的方法高效地学习大量的汉字,顺势对偏旁为“攵”的字进行延伸。“收”的“攵”表示手持工具,在“丰收、收割”里表示手持镰刀;“牧”的“攵”表示手持鞭子在放牧;“攻”的“攵”表示手持器械,在“进攻、攻打”里表示手持刀枪;“教”的“攵”可以依据字形想象为教师手持教鞭,或说手持粉笔、书本等。最后对“攵”这个偏旁的形义进行了总结概括:“这个反文旁,东西拿手上,拿个啥东西,具体看情况。”也就是因字而异了。此时,学生们茅塞顿开,学得兴致盎然,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反文旁有了深入的了解,再也不会将反文旁和折文旁混淆,这样的方法既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又避免了错别字。
三、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佟乐泉先生说,评价一种识字方法的优劣,“首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尽量地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更快更牢地识记汉字”。字理识字向学生揭示了汉字的字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联想、想象,来识记汉字形义,学生就能透过汉字的笔画脑海中浮现如“诗”如“画”般丰富的形象,从而牢固、快速地识记汉字。如教学“舀”字时,引导学生想象人们用手从臼中舀取米粒的情景;教“老”字时,当孩子们明白“孝”上为“老”(省形)下为“子”后,引导学生想象孩子搀扶老人行走的画面。相信此时不但这个字的字形字义牢记于心,而且孝敬老人的美德也悄然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根植。甲骨文“夫”的字形像一个跨腿伸臂的人形(大),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古时男子成年束发加冠才算丈夫,故加“一”做标志。懂得了这一字理,一个男子跨腿伸臂,束得紧紧的头发上面横插着一根簪子的形象就会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簪子绝不会比人的手臂长,于是就会自觉地把上面的一横识记得短一些。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过目不忘。长期这样的训练,不仅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奠定了基础,还培养了学生从理性层面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历史文化
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汉字既是汉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将历史的变迁和我们祖先对万事万物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缜密的思考都沉淀在文字中。通过追溯汉字的发展,就能让学生在识字中了解古人的生活状况、思维模式、历史文化等。“男”甲骨文像一人手持农具在田地里劳作的形象,可见古代男子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妇”从女从帚,意为女人在家中执帚箕收拾房间,说明古代女子负责主内。甲骨文的“父”似手执“杖”形,充满威严。“母”双乳突出之形,意味着古人认为女子主要职责是养育子女。你瞧,透过文字,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古代家庭生活图就展现在孩子们眼前。“赚、贵、财、货、资、赔 ”等字以“贝”为形旁,“币、帛”以“巾”为形“钱、银”以“金”为形旁,从这些不同的形旁可知我国古代曾先后用过贝壳、丝帛和金做货币,从中孩子们也就了解了古人对于货币价值观念的发展过程。神,金文从“示”,“示”多像用木杆或石头立起的墓碑之形,右边不正是人在虔诚跪拜的样子,所以所有表祝祷之事的汉字皆从“示”,例如:祠、祝、社、祜等等。像这样表祭祀文字还有很多,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古代祭祀范围广,祭祀活动频繁。以上这些知识都是在析解汉字的过程中了解到的,可见字理识字既拓展了学生视野,丰富了知识,又提升了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实践证明,字理识字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还有效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可喜的是,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产生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树立了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