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1日
壶口岸边,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本报讯(记者 贺秋平 通讯员 李文振)走进壶口瀑布,寻访《黄河大合唱》创作之路;领略黄河怒涛,齐声唱响历久弥新的民族之声。4月9日,以“重走黄河大合唱创作路”为主题的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2024年“五洲同声唱黄河”寻访活动走进陕西黄河壶口瀑布,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此次主题寻访活动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重走·黄河大合唱灵感诞生地》《传唱大合唱·焕发新时代》《回眸·黄河大合唱历史访问》。寻访团成员有《黄河大合唱》歌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之子张安东、侄子黄平、侄女黄炜,以及抗敌演剧三队队员的后人、研究《黄河大合唱》学者、海内外指挥家、歌唱家共200余人,大家沿着当年《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地黄河壶口瀑布、宜川县圪针滩古渡口等地进行寻访,追溯《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源头,重温了当年的历史场景。
  在壶口瀑布景区,寻访团成员观看了大型交响实景演出《黄河大合唱》视频,与宜川中学合唱团一同现场演唱《黄河大合唱》经典片段,咆哮的壶口和激昂的歌声此起彼伏。“在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活动中,能与歌词作者光未然之子张安东和抗敌演剧三队队员的后人一同演绎经典,内心非常激动。”来自宜川中学教育集团合唱社团成员王雅鑫说。
  《黄河大合唱》由诗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诞生于抗战时期,全曲分为八个乐章。1939年4月13日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演出后便引起巨大反响。《黄河大合唱》被誉为“民族危亡时刻奏响的时代最强音”,是中华文化的里程碑式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
  在“重走黄河大合唱创造之路”访谈中,《黄河大合唱》歌词作者光未然之子张安东、侄子黄平、侄女黄炜向大家分享了《黄河大合唱》歌曲背后的故事,以及光未然先生创作这首歌曲的心路历程。
  “85年前,父亲和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并于1939年首演,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85年后,我们在黄河壶口瀑布《黄河大合唱》灵感诞生地再次唱响,更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心情。”张安东说,《黄河大合唱》之所以能经历85年仍然被大众所热爱,说明它有很强的民族精神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全球华人都有非常强大的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