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陕北农村生活了一年多,体验了很多农家生活,其中就包括柴火灶。
那时候,农村的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每到煮饭时间,劈柴之声、炒菜之声、大呼小喊吃饭之声此起彼伏。
那热气腾腾的饭菜一端上来,甭管吃什么,都有家和妈妈的味道。有柴火灶的年代,才有袅袅升起的炊烟;有了炊烟的天空,才有随风飘散的柴火气和扑鼻而来的饭菜香。
我们这批知青来农村没多久,就搬到老乡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我每次劳动收工回来,都能看见老乡在做饭。我偶尔也帮着老乡劈劈柴,或给灶火添把柴。
甭看这小小的灶台,它可是连着全家的一个主要纽带。一个大锅连着一个小锅,大锅用来蒸馍、熬稀饭,小锅经常用来烧水,偶尔也用来炒菜。小锅里的水是利用灶火的余热加热的,这可大大方便了我们这些爱洗的人。每次下工回到窑洞,第一件事情就是打盆热水,将脸及身上的土清洗干净。
灶火前常备一个木杈,用来往灶坑里填柴。为了火烧得旺,条件好的家庭备有风箱,但大部分家庭都是用嘴使劲往灶坑里吹几口气。那时陕北什么都缺,唯独这漫山遍野的柴火不缺,家家门前都堆满了柴火。
那时候,每家的灶火大同小异,灶台宽敞,可在灶台上放置待烹的食物及炊事用具。灶台一般连着土炕,烟火通过炕道把炕加热。在外面下着鹅毛大雪的冬天,火炕烧得热热的,一家人坐在热炕上一边喝着浓茶,一边聊着天,虽然生活贫困,但整个窑洞都透着一股子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