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更加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其中,孩子的身高发育就成为困扰爸爸妈妈们的问题之一。为什么父母的个子明明比较高,孩子却一直是个“小个子”呢?
其实这部分家长的疑问也是有道理的,遗传因素对成年最终身高的影响占70%,但是还有30%的因素是受后天影响的。那么到底是营养失衡还是锻炼不够?在如今物质丰富的年代,吃得好、吃得饱已经不是问题,然而有些孩子的身高增长却未能如家长所愿,成为家长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那么,孩子长高有哪些因素,如何帮助孩子科学长高呢?我们采访了延大附院儿科谢坤霞副主任医师。
什么是矮小症?
谢坤霞说,儿童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同种族正常儿童身高的2个标准差(-2SD)或3个百分位,就可诊断为矮小症。简单理解,就是从高到低100个孩子,身高最低的前三名,即为矮小症。
矮小只是一种症状,原因却有很多,如生长激素缺乏或分泌不足,特发性中枢性早熟,宫内发育迟缓儿有1/3成年后身材矮小,甲状腺功能低下,家族性矮身材,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Tumer综合征),某些代谢性疾病(如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肾小管酸中毒等)和某些慢性疾病等。
矮小症可以治疗吗?
谢坤霞说,当然可以,目前的医疗手段,是可以针对孩子身高进行干预性治疗的。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的身高偏矮甚至达到矮小的标准后,不必焦虑,应尽早到当地的正规医院就诊,及时检查,分析孩子矮小的病因。一般医生会做以下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等常规检查,脑垂体核磁、腹部B超等特殊检查,特别是会做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如果确诊是生长激素缺乏,会建议使用生长激素治疗。
使用“激素”会发胖吗?
谢坤霞说,此激素非彼激素,引起早熟的是性激素,引起身体发胖的是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也是激素,但其主要作用是促进骨骼和组织发育生长的。虽然都是激素,但是它们“各司其职”。
注射生长激素后,个别孩子可能会出现以下不良反应:
一是注射部位红肿、疼痛、发麻等不适。该不良反应通常为一过性,注意定期更换注射部位可减轻。
二是糖代谢异常。现有研究表明,生长激素长期治疗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空腹血糖异常,糖耐量异常,但多为暂时可逆的,极少数才会发展为糖尿病。
三是膝、髋关节疼痛。如出现这些症状,可暂时停用生长激素,并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进行治疗。
四是甲状腺功能低下。部分患儿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可按需给予左甲状腺素进行治疗。
五是良性颅高压,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为可逆性的,停药或减少剂量后症状会消失。
六是对于无瘤患者,生长激素治疗是不会增加这些患者新发恶性肿瘤的风险。
总之,对于孩子身高的问题,家长应该提高重视,每年定期测量,发现问题后,应当“早发现、早治疗”。
最后,谢坤霞提醒各位家长,生长激素治疗期间不仅需要定期复查、监测相应血生化指标,及时调整生长激素的剂量和处理不良反应,同时还需要适度运动,均衡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茁壮成长,拥有一个满意的成年终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