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07日
大骨节病的防治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多发性、慢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基本病变是发育中儿童的关节透明软骨的变性、坏死以及继发的骨关节炎。严重病例可致矮小畸形、终身残疾。俗称“水土病”“算盘指病”“柳拐子病”“矮人病”及“骨节风”。
  长期以来,认为大骨节的深层软骨细胞坏死是环境因素所致,曾先后提出大骨节病可疑致病因素50余种,主要有真菌毒素中毒学说。大骨节病出现在以病区当地生产的麦类、玉米为主食的农业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发生在儿童管状骨干骺闭合以前。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致病原因是病区生产的麦类、玉米中镰刀菌毒素(T-2)的超常聚集。着眼于病区谷物、主食的卫生学质量,阻断病毒进入人体的途径,是防治本病的根本措施。
  儿童大骨节病患者是大骨节病的原发病例,多数无明显临床体征,其诊断主要依靠X线影像。在其病变早期,通过阻断病毒和适当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完全康复,但如果不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病变进一步发展,骨组织破坏、增生、变形,则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造成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演变成严重的骨关节炎,难以治愈。
  大骨节病防治措施的根本,在于尽早停止食用病区自产粮,膳食要多样化。结合病区实际条件,可因地制宜采取退耕还林、移民搬迁、异地育人等可行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多年来,我国开展病区村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及7~12岁儿童病情监测全覆盖,监测结果显示上世纪90年代后逐渐无新发病例,目前我市达到国家大骨节病消除标准。2019年至今将大骨节病患者纳入门诊慢特病管理范围,可按相关政策申报。同时对大骨节病患者开展免费药物治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