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11日
安塞区“三改一提”提升设施农业智能化水平——
过去“汗滴禾下土”现在轻松点按钮
记者刘彦通讯员刘阳
  近年来,安塞区坚持把设施蔬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来抓,大力实施示范推广以“三改一提”为核心的关键实用技术,有效提升了全区设施蔬菜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帮助广大种植户持续增收致富。
  走进安塞区招安镇枣湾村大棚蔬菜基地,47座新型高标准温室大棚整齐列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内西红柿、黄瓜、甜瓜等各色反季节蔬果长势喜人,种植户们忙着采瓜摘菜,一派春夏之交的丰收美景。
  枣湾村大棚种植户杨翠说,村上新建的大棚全部配备电动卷帘、智能滴灌、电动轨道车、自动放风等先进技术,省工省力,自己一个人就可以管护一座标准棚,同时还能增产减耗提收入。
  “原来在外面打零工,自从村上建起大棚,我就开始回家种大棚,棚里设备都很好,全是自动化的,摘下的黄瓜和西红柿电动轨道车直接就运到了棚外,卷帘、放风手机上就能操作,方便又省事。”杨翠如说。
  今年66岁的大棚种植户白士尧因为年龄大了,出去打工根本没人雇用,只能待在家里种大棚,没想到反而越种越舒心。
  “种地我是老把式,大棚里的活儿也不重,浇水、运输、卷帘、放风等都是智能化管理,动动手指就行了,在村里种大棚每年都能收入大几万元,还有啥不满足的。”白士尧说,去年自家的大棚黄瓜卖了近10万元,比揽工强多了。 
  枣湾村大棚产业园区的温室大棚全部采用新型“九五”式棚型结构,普及应用了电动轨道车、自动温控、智能补光等智能化设备,在有效降低村民劳动强度的同时,实现了增产增收。
  “枣湾村大棚产业园区是省级‘三改一提’示范基地,标准高、设施好。大棚建成以后,村民抢着租种,户均增收6~8万元,村集体经济也从零收入突破了60万元。”枣湾村党支部书记高玉红说,为了进一步提高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枣湾村又积极利用大棚巷道土地,新建5000米拱棚,目前正在施工中,预计6月底能完成种植。
  近年来,安塞区在吸收、总结过去建棚经验的基础上,率先实施推广“三改一提”为核心的关键实用技术:通过改良棚型结构,创新研究出升温快、保温效果好、土地利用率高、棚内空间大、通风透光好的“九五”式日光温室棚型结构;通过改良灌溉模式,推广水肥一体化、推进雨水收集利用,破解农业生产缺水难题;通过改良土壤质地,实施秸秆生物反应堆、石灰氮太阳能消毒及配方施肥技术等改土治土的有效措施,解决土壤板结、盐渍化等制约设施蔬菜发展的问题。与此同时,安塞区还在设施农业建棚、管理、种植方面,大大提高机械作业水平,有力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对于“三改一提”的好处,招安镇大湾村大棚种植户张光莉深有体会。张光莉家种植大棚已经10多年了,原来的大棚每天早上都要靠人力卷帘放风,采摘好的蔬菜都是肩担手提,在大棚里干一天活下来,人累得都直不起身子。“现如今,种大棚全是机械化、自动化,受的苦连那时候的一半都比不上。按钮一按,活都搞定。有时候在家里从手机上操作就能把大棚里的活干了,这样的农民当起来可不是天天高兴乐呵。”张光莉介绍,自家每年种大棚的收入都在十几万元。
  目前,安塞全区设施蔬菜涉及8镇、3个街道办事处,覆盖118个自然村,全区发展设施蔬菜7.3万亩,年产量34.7万吨,产值14.8亿元,成为全省反季节蔬菜稳产保供重要生产基地。
  安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郝海金说,安塞区将继续以设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重点,持续推进“三改一提”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进一步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着力打造全省以山地日光温室为主的现代农业强区,推动乡村振兴,为农业现代化贡献安塞力量。